漫话昔日的兴国村
兴国村位于原金惠乡政府西南二里许(今属大明镇)的桥峪河畔,包括三个自然村,自北向南依次为龙河子、赵巷、王圣。
龙河子因紧靠桥峪河,河水如游龙,飘然而过,故有其名。龙河子早年是一个有高大城墙的坚固寨堡,敦实厚重的土城墙上有合搂古柏,粗壮之根,有的顺墙直下,裸露于外,交叉扭曲宛如龙蛇。城墙四角,构筑角楼,在楼上通过瞭望孔,可观察周围四面八方动静。南北两个城门,砖石结构,建造坚固,精致美观。南门一道门,北门两道门,门板均为厚板裹铁页,长钉大盖,密钉排行,起明发亮。城门洞盘有火炕,夜晚有人看守,按时关闭、开启。城内南北走向一道长巷。如今城墙早已消失,新居重建,已有四道巷。
赵巷是村委会所在地,村大人多,早先也有城堡,东西走向两道巷,改革开放前是三个生产队,如今已发展到七道巷。
王圣村早先有堡有村,堡居高台,北临悬崖东靠沟,南有高墙。堡内五六户殷实之家,屋舍俨然,坚固美观。村子紧贴土崖,两排窑洞,皆穷人居所。王圣村名字来历,具有传奇色彩。相传很早以前,村中有一棋迷,到桥峪清明山打柴,看两位高人下棋入迷,饮其杯中剩残茶水,回到村中,已过千年,物是人非,难以辨认,只好在村西一巨石之上,放下扁担、绳镰,面向清明山,行跪拜叩首大礼,后在石旁古庙中得道成仙,遂为圣贤。王圣村名,由此而生。村西古庙,曾一度香火旺盛,一九四九年以前,国民党部队路过此地,一把火烧毁古庙。只有巨石之上,圣贤放置扁担绳镰、跪拜行礼之痕迹,成为永久纪念。可惜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这块巨石被破开两半,其中一半已无有踪迹。如今,破旧窑洞已成为当年穷人苦难生活的见证,居民均在高台堡中,建起新居,该村现为一个村民小组,300多口人。
兴国村现有3 个村民小组,315 户,1204口人,1700多亩耕地,农业以种粮为主,辅以花椒等土特产品。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527元。兴国人重视文化教育,2009年,全村就有13人考上大学。
兴国村因村东兴国寺而有其名。兴国寺历史久远,规模宏大,明《华州志》中就有记载。整个寺院,坐东向西,占地十多亩,四周有高大院墙,杨树成行。院内有殿宇、良田、树木、竹园等、寺产丰厚,殿宇恢宏。前殿、中殿和上殿按照中轴线由低向高,依势而建。前殿大门以外,石条台阶旁,一对石狮,蹲在两边,怒目利爪,形象威严。门前广场,竖起数丈高的铁旗杆,展示了寺院的肃穆与庄重。由广场向东,拾阶而上,进了前殿,殿内神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穿过前殿,依台缓上,便到中殿,中殿两边,育有花园,中殿南大槐树下,一口水井,显得芬芳静谧,阴凉清冷。过了中殿,踏上十八台阶,便是气势恢宏的五间上殿,即大雄宝殿。青砖碧瓦,高屋建瓴,五脊六兽,如压云天。殿内佛像,泥塑彩绘,或坐或站,慈善如生。罗帐垂帘,半遮半掩,众僧诵经,香烟缥缈,钟鸣鼓响,余音绕梁。寺院后坡,长满柏树、栎树和皂荚树,草木欣欣,绿树森森,使寺院有稳实靠山、长固永安之态。
随后,村上借寺办学,有了兴国小学,将寺院房舍改做教室,再添补一些房舍,使学校日渐兴盛。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兴国小学教育发展很快,政府提倡破除封建迷信,寺庙香火处于停滞状态。寺庙仅有一名僧人,即和尚赵礼洪,合作化以后,他成了一名社员,被分配在学校打扫卫生。
古寺变校,出现新貌。国家分配两位老师,教育70多名学生。复式教学,一、三年级一个教室,二、四年级一个教室。刘春荣(渔池人)、王安民(毛沟人)德才兼备,精心培育英才,教授文化知识,开展文体活动,师生一起吹拉弹唱,生活十分活跃。这些学生后来都在工农商学兵各条战线上,多有建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和尚礼洪,消极悲观,竟将恢宏上殿,付之一炬。不久,学校搬迁,前殿和中殿,悉被拆除,材料用于添补新校建设。从此以后,气势恢宏的兴国寺渐渐在村东消失。但是,历史久远的兴国寺,依然留在兴国人的记忆中。
邵拉雄
(华州区党校高级讲师)
【注释】
[1]:鱼姑川即大明街与高塘街之间的川道
[2]:(湾惠村)马斜村在瓜坡镇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