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涨村因何得此名
2025年11月01日
沙涨村因何得此名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前,赤水镇的遇仙河自西潼公路往北,河堤均为河中白沙所筑,河中白沙愈向下游愈细绵。
沙涨村以西河中之沙,洁白如练、腻细如粉。大概正因为如此,沙涨村附近村民习惯将遇仙河称为沙河,至今依然。
光绪八年所撰的《三续华州志》中有一幅图,表示了遇仙河在沙涨村附近的走向:该河在今南杜村西南折向东北方向,经今沙涨村村西、村北,通过今史家村北,再穿过李家小学(原禹王庙)附近的禹王桥后,转向北汇入渭河。也就是说,光绪八年的遇仙河故道在沙涨村西、村北不远处。
今南杜与北杜两村,很可能是在遇仙河道改道后,才搬迁到此地,据有遇仙河向西、向北改道后形成的土地。

今南杜、北杜两村除了几块“飞地”外,连片耕地集中在沙涨村以西、以北两个方向,可以印证以上观点,也可印证《三续华州志》中,遇仙河故道的有关图示记录。
遇仙河下游河道平缓、水流缓慢,河水携带的白沙沉积在河道中。
夏秋季节,或因堤防低矮,或因无堤防,暴涨的河水裹挟着河床中的白沙,很容易侵入沿河耕地。
《续华州志》《再续华州志》《三续华州志》等志书中,均有河水漫堤、沙压民田的记载。
另外,据笔者父亲说,地处今村小学以南,祖上的三亩薄田,至民国时,其北端仍为贫瘠沙地,几无所收。
可以想见,清代成村时,地处遇仙河下游的沙涨村西、村北,应该是茫茫白沙一片,沙涨村应该因此而得名。

文字整理:张明,生于1958年1月,赤水镇(薛史村)沙涨村人
南北朝的时候,赤水有个工匠叫李春,他的工艺很有名气。李春家不远有条河,南北走向,水流很急,河上没有桥,河里有一溜趔石,人们来往要从趔石上过。河水一涨,人们没法过河,只好绕弯走很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