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生之外也谋爱”
一天,张爱玲和炎樱在新新公司附近的游艺场玩乐,炎樱看到了一幅广告画,画中一女人浅红的鹅蛋脸,人情味极浓的笑脸,有一种“叽里喳啦”的美,炎樱看到她,想起了她和张爱玲的一个共同的朋友——苏青,提议道:“去看看苏青好吗?”爱玲还没从画中回过神来,不由一怔,炎樱又加了一句:“我们的苏青。”
其实,苏青与爱玲认识在先,再通过爱玲认识炎樱的。先有爱玲的苏青,才有“我们的苏青”。她是与爱玲同时驰名于上海文坛的一位女作家。苏青原名冯允庄,又名冯和仪,宁波人。曾任中华联合制片公司编剧、天地出版社发行人,并主编《小天地》月刊。此外,还担任过上海特别市政府专员、中日文化协会秘书。这两个职务是很不光彩的伪职,苏青的政治身份之复杂可见一斑。
但她主要还是个作家。她也是书香门第出身。祖父是清末举人,父亲是庚子赔款的留美学生,母亲也从事过教育工作。在宁波中学读书时,成绩出众,写作能力更为师生注目,曾被同学称为“天才的文艺女神”。但她父亲死得早,母亲又失去了工作,因此家境不太好。念书时寄宿在学校,以读书为消遣,且读的都是新文艺书籍。她曾考上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英语系,尚未毕业便奉命回家完婚,又因怀孕中断了学业,后随夫迁居上海。丈夫是个少爷气十足的男人,她生了个女儿一家人不喜欢,时时给她难堪。苏青便不理他们,躲在房里带小孩、看书。最爱看的就是30年代颇有影响的《论语》《人间世》。有一天突然技痒起来,就把自己生孩子的感受写下来,题为《产女》投给《论语》,编辑部将题目改为《生男与育女》发表。这是她创作之始,时为1935年夏,但她此时还无当职业作家的意思,并不多写。婚后夫妻常有不睦。有一次,苏青向丈夫索要家庭开支,发生激烈争吵,丈夫竟打了她一耳光,还说:“你也是知识分子,可以自己去赚钱啊!”[27]1942年冬,夫妻反目,她带着两个孩子加用人共五口,求职因无文凭没有人要,代课没几天又被辞,生活无着落,于是试着投稿。当时著文为生者较少,发表作品相对容易,她就出了名。
她的主要作品有四部:散文集《浣锦集》(浣锦是苏青家乡的地名),1944年4月出版;小说《结婚十年》,1944年7月出版;《续结婚十年》,1947年出版;散文集《涛》,1945年出版。她的全部作品描绘和表现的都是女人的生活和爱情,没有出过女人的圈子。女人写女人,有其方便,也有苦衷。对此,苏青深有感触,她曾在一次聚谈会上说过:“女作家写文章,有一个最大的困难的地方,便是她所写的东西,容易给人们猜想到她自己身上去。……我自己是不大顾到这一层的,所以有很多给人说着的地方。”[28]
苏青这话是有感而发。她影响最大的作品是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结婚十年》,以惊人的坦率和大胆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女人的不幸婚姻以及离婚后抚育小孩和寻找职业的故事,曾创造了印刷36版的惊人纪录。其主题用作者自己的话概括就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女人真是悲惨。嫁人也不好,不嫁人也不好,嫁了人再离婚出走更不好。但是不走不行,这是环境逼迫她如此。”“希望普天下夫妇都互相迁就些,可过的还是马马虎虎。过下去吧,看在孩子份上,别再像本文中男女这般不幸。”[29]
可怜的希冀,难堪的企求。要求不太高,境界也不高,却赢得了很多人的同情,可见那时妇女的心态。这是《结婚十年》引起轰动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它被认为有“色情”描写,一时沸沸扬扬。作品畅销,她的生活有了改善,但声名却大受损。有人以提“苏青”为不齿,有人称之为“文妓”。如果把那时报刊上谈及苏青的文字辑录起来,可装订成几大册。其实《结婚十年》并未有意渲染色情,不过对作为夫妇生活之一部分的性心理作了少量的如实描写。
就涉及性爱的中国现代爱情文字而言,20年代有郁达夫的《沉沦》,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直言肯定了性爱是人生的正当要求;30年代有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它正面展示了女人对爱的灵与肉的双重要求,也具有石破天惊的现代意识;40年代有苏青的《结婚十年》,它平实地描绘了一个已婚妇女的生理尤其是心理苦楚,虽限于笔力,不够深入,但也自有其写实意义在。
不同于爱玲的繁茂艳丽,苏青的文笔是单纯的白描。不太讲文法修饰。不注重技巧,一任生活之流汩汩涌出,属于生活实录实感体。其特点是真切但缺少回味,坦诚却缺乏升华。
她的文风如同她的长相。波浪般的鬈发,端直的五官,宽平的双肩,颇有几分男性化的风味,一览无余,清澈见底。她不能忍受生活的空白,不甘寂寞,喜欢世俗的热闹,爱与朋友交际。她往往与女人们在一起很拘谨,与男同胞在一起却很开心,滔滔不绝。一个因婚姻和职业吃过苦的女人,通常没有女人们常有的处世武器:矜持,而多了几分干练豁达。女人的苦闷、希冀、生活方式是她的主要话题,虽然谈的不过是常识,没有过人的理性,但是恳切朴实,单纯明快。在张爱玲的眼里,她就是“女人”,“女人”就是她。爱玲欣赏她的这一切,常为她说好话,为她的单纯笔调辩护。她称苏青的单纯是“伟大的单纯”,并说:“如果必须把女性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30]
40年代上海文坛上苏青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她的名不仅因为文章,也因她的出众的性格。“苏青是与众不同的苏青”,“苏青留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她的爽直、豪放,和饶有男子汉气概。……我们在眼前见到的是一个烫发时装的现代佳人,然而我们闭上眼后,只听她的高言傥论,活似一个辩才无碍的男子汉了。”[31]这是一位当年见过苏青的作家的描绘。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他还说苏青的作风“是近于自然主义的”。在对苏青的有着“男孩的俊俏”的外貌做了一番描画之后,胡兰成还对苏青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作了一番恳切平实的点评。他说:
她的离婚,很容易使人把她看作浪漫的,其实不是。她的离婚具有几种心理成分,一种是女孩子式的负气,对人生负气,不是背叛人生;另一种是成年人的明达,觉得事情非如此安排不可,她就如此安排了。她不同于娜拉的地方是,娜拉的出走是没有选择的,苏青的出走却是安详的。所以她的离婚也是冒险,但是一种正常的冒险。她离开了家庭,可是非常之需要家庭。她虽然做事做得很好,可以无求于人,但是她感觉寂寞。她要事业,要朋友,也要家庭。她要求的人生是热闹的,着实的。[32]
抗战胜利后,苏青也成为人们攻击的对象,两顶脏帽子轮番戴在她头上,一顶是“文化汉奸”,一顶是“色情作家”。她作专文予以澄清。新中国成立后,她为上海越剧团编过《屈原》《司马迁》等历史剧。她的古文根底好,历史知识丰富,工作出色。但1955年胡风事件牵连到她,被打入狱中。起因是她曾为历史剧《司马迁》的创作问题写信向复旦大学贾植芳教授求教,而后来贾植芳被视为“胡风分子”,抄他家时发现了苏青的信,于是苏青被关进提篮桥监狱达一年半之久。之后,她又被剧团辞退,生活艰难,在冤屈、拮据和病患中她可怜无助地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向了晚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1982年12月7日,身患多种疾病的苏青,大口吐血后,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间,享年六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