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剧本创作

四十、电影剧本创作

张爱玲不仅是优秀的小说家,散文家,而且还是优秀的剧作家。她创作的电影剧本和话剧剧本不仅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在时隔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也仍有人津津乐道。在中国现代话剧史和电影史上,张爱玲也应有一席之地。

在“触电”之前,张爱玲还写过一个话剧剧本,她把自己的小说《倾城之恋》改编成四幕八场话剧,大中剧艺公司于1944年12月16日起在新光大戏院隆重演出,连演八十场,场场爆满。这是张爱玲在现代话剧舞台上创造的又一个“传奇”。

为了这个话剧处女作,张爱玲费了不少功夫。从写作到上演,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她回忆说:

我编了一出戏,里面有个人拖儿带女去投亲,和亲戚闹翻了……中国人从《娜拉》一剧中学会了“出走”。无疑地,这潇洒苍凉的手势给予一般中国青年极深的印象。

过阴历年之前就编起来了,拿去给柯灵先生看。结构太散漫了,末一幕完全不能用,真是感激柯灵先生的指教,一次一次地改,现在我想是好得多了。

人家总想着,写小说的人,编出戏来必定是能读不能演的……我应当怎样去克服这成见呢?[16]

年底,“戏尚未上演,上海的宣传媒体已纷纷开动,各种报道连篇累牍,有男女演员人选,渲染排练花絮的,有预告张爱玲本人也将‘跑龙套’的,还有人吟诗作文热情鼓吹……”[17]张爱玲本人兴味极高。写作过程中,她请富有编剧经验的柯灵参考指点。剧团排练时,她几乎天天到场,不时发表意见。正式演出前夕,她专门写了《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罗兰观感》两篇文章。[18]她表示:“编成戏,因为是我第一次的尝试,极力求其平稳,总希望它顺当地演出,能够接近许多人。”

剧本的导演朱端钧,当时与费穆、黄佐临、吴仞之并称为上海话剧界“四大导演”,主要演员也是当红明星。白流苏的饰演者是罗兰,范柳原由舒适来扮。张爱玲对罗兰的演技十分欣赏。在《罗兰观感》中她赞道:“罗兰演得实在好——将来大家一定会哄然赞好的,所以我想,我说好还得赶快说,抢在人家头里。”显然,这是张爱玲看了罗兰排练后写的。

剧本的上演,柯灵出了许多力。他介绍张爱玲与大中剧团的负责人周剑云见面。在一个饭馆里,张爱玲穿着一件拟古式齐膝的夹袄,宽身大袖,水红绸子,用特别宽的黑缎镶边,右襟下有一朵舒卷的云头。长袍短套,罩在旗袍外面。周剑云见过无数的奇装异服,名媛靓女,但见了张爱玲如此显赫的外表,联想到她文坛盛名,也不由得态度有些拘谨。对于柯灵的鼎力相助,张爱玲十分感激,事后送了他一匹衣料,以表谢意。

话剧上演后,轰动一时,有好几位著名文人如苏青、柳雨生[19]、陈蝶衣等都写过剧评。有人称之为“一九四四至四五年间的一出好戏”,有人盛赞其“情调之美”,有人比之为“一首诗,一支悲歌”,也有人对之进行了批评,认为它不能“直接有益于国计民生”,“仅仅供贵族阶级欣赏”,“实在是一个并不爽快的戏”。

综观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优秀小说改编成话剧仍然获得成功的范例实在乏善可陈,田汉、许幸之、陈梦韶等人改编的《阿Q正传》早已被人遗忘,吴天改编的《子夜》、罗明改编的《鲁男子》,又有几人记得?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都有人改编过,但也只有曹禺的《家》有幸成为保留剧目,个中原委错综复杂,不必在此赘言。相比之下,张爱玲就显得与众不同了。何况作者把自己的小说匠心独运的转化为舞台形象,更属凤毛麟角,恐怕只有秦瘦鸥的《秋海棠》差可媲美。尽管迄今为止的各种现代话剧史著作对《倾城之恋》只字不提,张爱玲对40年代话剧发展所作的特殊贡献毕竟值得大书一笔。[20]

后来的评论家所说的“迄今为止”的“今”是90年代,隔《倾城之恋》上演已半个世纪了。

这是张爱玲惟一的话剧创作。几年后,她又有了电影剧本创作的尝试。她之“触电”,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当时的电影圈中的某些人看中了她的才华,极力怂恿的结果。

如前所述,1946年是张爱玲郁郁寡欢的一年。这年7月的某一天,柯灵请张爱玲参加一个宴会,说是电影界几位朋友想结识她。宴会在石门一路旭东里桑弧的家中举行。张爱玲随柯灵而去,仍是一副沉默寡言的样子。桑弧比张爱玲大四岁,血气方刚,雄心勃勃,正欲与老电影家、民族资本家吴性裁合办文华影业公司。好电影要好剧本,好剧本要好剧作家来写。他们于是想到了张爱玲。由于与张素不相识,便请柯灵从中牵线搭桥。那天的客人,除了张爱玲外,还有柯灵、炎樱、魏绍昌、唐大郎等人。后来张爱玲在香港时曾经对朋友提到,那时候导演个个上她的门,根本不见,就见桑弧一个[21]。此后成为著名学者的魏绍昌先生回忆说:“这一天是我初次见到张爱玲,她沉默寡言,不带着女性的矜持,大约她是‘敏于思而讷于言’的吧,这是她给我的第一个印象。”[22]当天并未直接导出请写剧本的事,但张爱玲已与他们结下了友谊。“不过吃了这顿饭后,我们和张爱玲的交往合作维持了六年,直到1952年她离开上海。”当事人之一的龚之方后来回忆说。[23]

那时,龚之方在文华电影公司负责宣传工作。在聚餐不久,他就和桑弧一道去派克公寓拜访张爱玲,请她写电影剧本。起初她还面露犹豫之色,说她没写过,很陌生。但在二人的极力鼓励下,她后来终于站起来说:“好,我写。”

看电影一直是张爱玲多年的喜好,她的出道也是从写影评、剧评开始的。把文字幻化为立体的视听效果,对她来说是一个迷人的诱惑。于是她很快就构思好故事,开始动笔了。这就是《不了情》。

《不了情》是张爱玲的电影剧本处女作,也是文华影业公司的处女作。该公司1946年9月方成立,次年2月才开始制片,3月末就拍完了,一炮打响,卖座极佳,其间当然有张爱玲的功劳。一个电影公司的第一部影片出自一个从未触电的作者之手,既见出作者的才华,也可看出公司的眼力。

《不了情》由桑弧执导。当时的名演员陈燕燕、刘琼分别扮演家庭女教师和工厂经理,阵容很强。1947年4月,该片在上海公演,获得很高评价,有人称之为“胜利以后国产电影最最适合观众理想之巨片”[24]

《不了情》的成功,使文华公司大受鼓舞。桑弧想乘胜追击,又请张爱玲继续合作。他已构思了一个喜剧的腹稿,说与张爱玲听。张爱玲慨然应允,又一口气写出了第二个剧本,也是文华公司的第二部作品《太太万岁》。

《太太万岁》描写了“在一个半大不小的家庭里周旋着”的“贤惠”而“大度量”的太太,怎样照应丈夫、为他受尽委屈、自我牺牲而吃力不讨好的故事。这位太太名叫陈思珍(蒋天流饰),她工于心计,用圆滑的处世技巧敷衍周围的人,处处替丈夫吹嘘掩饰,为娘家撑场面,四处讨好,八面玲珑。婆婆(路珊饰)觉得她是个好媳妇,小姑觉得她是个好嫂子。她甚至不惜用撒谎的办法,使她势利的父亲(石挥饰)资助丈夫唐志远(张伐饰)办起了企业公司。但丈夫发迹后却全然不顾她的恩情,照讨姨太太(上官云珠饰)不误,而且此时婆婆也对她多方责难。在精神上她受尽折磨,但依然是忍气吞声,顾全家庭,对丈夫百依百顺。这就是有着几千年男权统治国度的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生活写真。陈思珍和《心经》中的许仪峰太太,《等》中的奚太太、包太太、童太太一样,是传统道德压力下老一代女性的悲剧形象。对这类人物,张爱玲写起来得心应手,毫不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