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夫妻苦乐

五十六、夫妻苦乐

1957年8月中旬,张爱玲得到来自伦敦的消息,她母亲病得很重,需要动手术。张爱玲连忙寄了一张100美元的支票,并写了一封信去慰问。还将邝文美在《国际电影》上发表的《我所认识的张爱玲》,和夏志清写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一同寄给母亲。然而手术后不久,她母亲就去世了,享年61岁。黄逸梵留下了一只箱子,寄到女儿的住处。看到母亲的遗物,张爱玲十分伤心。她母亲的一生,学的是美术专业,四处漂泊,长住英、法,也在德国小住,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滑过雪,到埃及看过金字塔,听过尼罗河的歌声。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也留有她的足迹。1948年从上海出国后,先是到马来西亚,后来一直住在英国,曾一度到工厂做女工,专制皮包。

每一次出国,她都要带走一部分古董,装进箱子提到国外去变卖,这是她接受的遗产,是她在国外的主要经济来源。现在,她还剩这一箱古董,把它送给了女儿。在张爱玲经济拮据的时候,她也拿去变卖了600多美元以补贴家用。母亲的遗物中,还有一张张爱玲的照片。这是她最后一次回国又出国时带走的,现在又回到了张爱玲的手中。

在彼得堡过了一段较为平顺的日子之后,张爱玲和赖雅又要迁居了。在胡适的帮助下,张爱玲获取了亨亭屯·哈特福基金会(Huntington Hartford Found ation)的资助,赖雅也同样获得该基金会的资助。

张爱玲请胡适作保,他答应了,并把她三四年前送的那本《秧歌》寄还。胡适通篇圈点,又在扉页题字。“我看了实在震动,感激得说不出话来,写都无法写。”[10]不久,胡适就到台湾去了。

亨亭屯·哈特福基金会与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相似,也是一个支持扶助文艺家的组织。7月份,他们得到基金会许诺他们从11月开始入住的消息。他们在彼得堡还可以待上几个月的时间。也就是在7月26日赖雅度过他六十七岁生日后不久,他留下遗嘱,把他全部“无用之物”留给张爱玲。他的确没有什么钱财,他也坦然地向张爱玲承认自己对两人今后的经济收入不会有多大贡献,但他的“无用之物”中,有他与布莱希特、史蒂文斯的大量通信,这可是无价之宝呢,不知张爱玲是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信件的。

张爱玲在这里也度过了她的三十八岁生日。由于张爱玲的生日过的是农历,因而每年的公历是哪一天并不相同。赖雅通过查找得知这一年的10月1日就是中国农历的九月三十日。这一天到来后,赖雅就认真地陪着妻子。上午不断地下着雨,中饭之后,天空放晴了,两人一外出,到邮局发信,又步行回家。雨后的秋日,空气净朗清新,树叶苍丽浓艳,霞光如火如金。装扮了一番的爱玲又与赖雅一起到电影院,看了一场由艾迪·格里菲丝主演的电影《刻不容缓》。这是一部精彩的影片,两人看得十分高兴。晚上,回到了家后,张爱玲告诉赖雅,这是她有生以来最快乐的生日。

11月份,他们装箱准备搬家,并与两年多来在彼得堡结识的朋友一一道别。13日这天,来到了亨亭屯·哈特福基金会所在地,并在那里安顿了下来。基金会地处加州太平洋绝壁地区,是洛杉矶城附近最美丽最负盛名的地方,那里可以俯瞰太平洋。对这里,赖雅是十分熟悉的,作为一名走红的剧作家,他曾在好莱坞生活了十二年,如今时过境迁,这里的人们遗忘了他,也不认识他的妻子。对此,赖雅不禁有些伤感。但张爱玲却顾不了这些,她喜欢城市而不喜欢乡居生活,彼得堡这个万人小镇让她觉得寂寞。她多次与赖雅为居住地的事进行讨论。两人意见不同,但赖雅还是听从了张爱玲的意见,大概他觉得自己一辈子到此也无可能有什么新的发展了,而他的年轻的妻子还可以奋斗一番。

基金会提供膳食,虽然不太可口,但免去了亲自下厨之劳,这对夫妇二人都是一种解脱。在彼得堡,他们以自己在家做饭为主,赖雅是厨师,张爱玲打小工。现在赖雅又可以有一些社交活动的时间了。但张爱玲一直不精于此道,她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关在房中写作或者看电视。在这段时间里,她把台湾作家陈纪滢的中文小说《狄村传》改写为英文作品,题为“狄中笨伯”(Fools in the Read),但这部作品没有被她的美国代理人勒德尔采用,因为这故事写的是中国北方农村的一个冒充革命党人的乡下人的故事,不大符合美国读者的胃口。只是在1959年由美国新闻处的资助,才在香港出了英文本。但它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写作是张爱玲的命根子。十多年前,靠《传奇》中的小说,她在上海如日中天。如今,她要以英文写作打入美国社会,在异邦安身立命。但这难度太大了。她不由得有一种焦灼感。在彼得堡的一个晚上,她做了个梦,梦见一位她并不认识的中国作家,十分出色,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她自己觉得相比之下十分丢人。第二天,她泪流满面地向赖雅讲述了这个梦,赖雅只好变着法子安慰她。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表达。这个梦,强烈地表现了张爱玲的人生愿望,她还要不停地奋斗。

张爱玲和赖雅在亨亭屯·哈特福基金会的期限是半年。也就是说到1959年的5月份,他们又该找新的居所了。由于张爱玲多次为香港的电影公司写剧本,她的经济状况略有好转。此时她更希望能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下工作,这样夫妇二人决定移居旧金山。

初到旧金山,先在一家小旅馆暂住。然后游览了旧金山的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当然也去了唐人街。不久,他们找到了一处合适的寓所,布什街645号,月租为70美元,水电费另算。5月25日,夫妇搬入了新居。赖雅还在另外一条街上为自己找了一间小小的写作室。每天去那里去写他计划中还没写完的剧本及别的作品。张爱玲此时也有把《狄中笨伯》改写成中、英两个版本的剧本的任务,共有稿酬3000美元。在宋淇夫妇和麦卡锡的帮助下,她又接受了为美国新闻处翻译作品的工作。《狄中笨伯》这本书共印了7版,每版3000册,一共21000本。所以她共得到的稿费有1万多美金。

他们互不干扰地写作,同在一起吃饭、休息,有时一起上街购物,一起看电影。有一次应邀去参加一处佛寺的开光典礼,在那里遇到了多年来帮助她的麦卡锡,张爱玲十分高兴。

在这里,张爱玲还结识了一位比她年轻的美国女画家,她叫爱丽斯·琵瑟尔(Alice Bissell),张爱玲自幼习画,两个人有共同的兴趣和共同的话题。她俩常在下午小聚,在华盛顿广场公园的长凳上对谈,在点心店里吃请。偶尔也请琵瑟尔到家中品尝一下赖雅的手艺。在这段时间里,张爱玲感觉比较踏实,虽然她也偶有点身体不适。张爱玲眼睛深度近视,但她不爱戴有架眼镜,而隐形眼镜有时又让她觉得不舒服,有时因休息不好或烦心事的影响,她一连几天不能进食,否则便呕吐。这些病患多少会影响她的工作和生活的情绪。

在旧金山,他们迎来了第三个结婚纪念日,两人一起到唐人街购吃食,一起看电影,愉快地度过了8月14日这一天。赖雅写下了遗嘱,将所有的东西(包括自己的文稿和往来书信,赖雅称之为“无用之物”)都留给张爱玲。

在旧金山,他们一起迎来了1960年。年前,张爱玲已得到了美国移民局的入籍通知书。从得到通知到正式入籍要有一系列手续,花去了张爱玲不少时间。7月,张爱玲正式成为美国公民。年底,她就有了行使自己的选举权的机会。总统选举开始了。赖雅说服她投了肯尼迪一票,当然,他也投了肯尼迪一票。五十多年前胡适在康奈尔大学就读的时候,正是通过参加总统选举活动认识美国民主政治的。不过,张爱玲可不像胡适那样有广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文学活动的兴趣,她是一个单纯的作家,她只关心个人,关心人性的健康与病态。赖雅的政治视野也比她开阔得多。他们俩的政治态度并不十分相同。张爱玲对极权政治下的人性扭曲十分敏感,她对30年代以来的“左”的压力也耿耿于怀,但赖雅从30年代起就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他以前的岳父是一个革命家,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亚,逃出俄罗斯后,曾向他介绍过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

当然,这并不妨碍二人结为夫妻和共同生活。想一想当年张爱玲能与胡兰成在一起生活的旧事,就可以看出张爱玲在家庭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是相当特别、相当有主见的。政治是政治,感情是感情。二者泾渭分明。

在给夏志清的信中她谈到了赖雅,并表示二人很恩爱。[11]

这年秋,张爱玲四十岁了。生日这天,她要赖雅陪她去看脱衣舞表演。在破旧的总统脱衣舞院,张爱玲看得津津有味,赖雅见这种场面多了,纯粹当陪客。张爱玲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度过了这个生日。雅人并不怕沾俗,早年张爱玲对小报的兴趣又延伸到美国,赖雅笑她专看“垃圾”,她也一笑了之,照看不误。她觉得一个作家对世态人性应该永远有探究的热情,不能一味地逃避俗人俗事,而要寻出人性的底蕴来。

其实,二人的兴趣之不同不仅在这些方面,赖雅好动,张爱玲主静。赖雅极喜社交活动,张爱玲则不喜应酬。赖雅到了晚年因健康原因而活动不方便的时候,他希望能静下来,身居清闲之所,身拥年轻的妻,安安静静度晚年,张爱玲却一直向往着大城市,向往纽约这座世界文化艺术之都,他们的每一次搬迁,都是张爱玲动议,赖雅服从的结果。这不,张爱玲又要飞了,她要飞向东方,飞向台北。

早在1959年12月,张爱玲就打听过到香港的费用,约需1000美元。这些年来,虽然人在美国,但她与香港的联系未曾中断。香港一直是她获取金钱的主要来源。她在美国的英文写作始终不太畅通,没有完全打开美国文坛的大门,在经济上也没有完全缓过气来。她希望能挣更多的钱,以便能在纽约踏踏实实地安居。好友炎樱在来信中为她的创作受美国出版界冷遇鸣不平,也让她唏嘘感慨。眼下,她设计写一部可能会引起美国读者感兴趣的英文小说:《少帅》(Young Marsshal),显然,主人公是本来在美国和全世界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张学良,她需要搜集更多的材料,她想与囚禁在台湾的少帅本人直接交流。她还想去香港,去寻求更多的写作任务。

1961年夏天,她把这些想法对赖雅和盘托出,赖雅的反应是吃惊和不安。他身体欠佳,又已习惯了婚姻生活,妻子的远行令他觉得自己是个累赘,是个无用之人。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好,我很满足现状,她却想要改变!”张爱玲对他好言相劝,说明自己此行的目的是对他对己都有好处的。她建议赖雅继续待在旧金山,托朋友们照顾他。但赖雅拒绝了,他又向亨亭屯·哈特福基金会提出入住申请,但未被接受。所幸的是,他的女儿霏丝来信说,他可以去华盛顿,住在她家邻近的公寓里。赖雅这才有了着落。

10月初,张爱玲乘上了飞往台北的航班。

【注释】

[1]“半生缘”,张爱玲1968年出版之长篇小说名。本章主要叙张爱玲后半生的姻缘,故名。

[2]参见高全之:《张爱玲学》,第243页。

[3]宋以朗:《张爱玲私语录》,第147、148页。

[4]司马新:《炎樱细说张爱玲逸事》。

[5]司马新:《张爱玲在美国·序》。

[6]司马新:《炎樱细说张爱玲逸事》。

[7]高全之:《林以亮〈私语张爱玲〉补遗》。

[8]夏济安(1916—1965),原名夏澍元,江苏吴县人,评论家。1934年进金陵大学、中央大学学习,1937年转学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今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毕业后相继在光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香港新亚书院任教。1950年由香港去台湾,任台湾大学外语系讲师、副教授、教授。为早期小说作家白先勇、欧阳子、王文兴、陈若曦、叶维廉等人的启蒙老师,1956年与吴鲁芹、刘守宜等创办《文学杂志》并兼任主编。1959年赴美,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加州柏克莱大学作研究,主要工作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主要著作有:Gate of Darkness、《夏济安选集》《现代英文选评注》《夏济安日记》等。

[9]林以亮:《从张爱玲的五四遗事谈起》,见陈子善编《私语张爱玲》。

[10]张爱玲:《张看·忆胡适之》。

[11]参见夏志清:《超人才华·绝世凄凉》,1995年9月12—13日《中国时报·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