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在绿茵场上出现”

七十五、“好久没有在绿茵场上出现”

翻开1949年至1980年大陆任何一部(篇)公开出版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专著或论文,都不会发现张爱玲的名字。196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内部发行、魏少昌主编的《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有范烟桥的长文《民国旧派小说史略》,在评述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通俗文学时,曾经用突出的篇幅介绍了张爱玲其人其文,认为她的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富于传奇性的题材和秾丽的笔调”,在当时“引起读者的惊艳”。[2]在旧小说鸳鸯蝴蝶派的范围内对她做了一定的肯定。历史有时候真像任人打扮的姑娘,真假美丑任人评说,但终究会显现不可移易的本来面貌。80年代初,中国重新打开了通向外部世界的窗口,因而才有了张爱玲与大陆亲人的通信联系,也才有了大陆逐渐升温的“张爱玲热”。解放了思想、拓宽了视野的学术界,从70年代末期就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拨乱反正”工作,大批现代作家或重回文学史家园,或重换了面貌和座位,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让他们回到50年代编制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棋盘上,更深入地研究发掘须待史家们更新文学观念。随着研究的深化,随着对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引进介绍,张爱玲终于“浮出历史地表”,被史家们请回文学史,并开始在40年代文坛的最偏僻的一角给了她一小块地盘。第一位引荐者,是上文提到的张葆莘。在80年代上半叶,张爱玲研究在大陆已有了一些成果,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书,使张爱玲第一次被列入了大陆文学史的排行榜。80年代中期以后,张爱玲的小说散文迅速地被多家出版社推出并大受欢迎。大陆读者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这位年过六旬的“新”作家,大批“张迷”应运而生。而学术界对张爱玲的兴趣,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的传入关系极大。

读者对张爱玲的喜爱,与柯灵先生《遥寄张爱玲》一文也有一点关系。该文首发于1985年第2期《香港文学》,首次修改稿刊于1985年4月第4期《读书》,再次修改稿发表在《收获》杂志1985年第3期,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该文回忆了40年代与张爱玲交往和她参加第一次文代会的情况,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还评析了张爱玲的创作成就,并以老友的身份向张爱玲祝福。该文以“不见张爱玲三十年了”开头结尾是:“我在北方湛蓝的初冬,万里外,长城边,因风寄意,向张爱玲致以良好的祝愿,亲切的问候。”文章材料新颖、声情并茂,感动了不少读者。但他对《秧歌》《赤地之恋》的某些批评有言过其实之嫌,后来受到高全之等人的反批评。[3]

然而,柯灵的祝愿张爱玲听不到,他的“遥寄”实在是无法寄达,此时的张爱玲,正在受皮肤特殊敏感症的骚扰,东奔西走。但是对于大陆出版界没有征得她的同意,到处出版她作品的事,她是知道的,而且很不满。她曾授权李开弟先生处理她的作品的大陆版权,但李开弟年事已高,无法应允,侵犯版权的事也就一再发生了。

此时,张爱玲的作品在香港、台湾也有盗版出现。1988年前后,有人将她50年代的旧作《小艾》发掘出来,分别在台港两地刊载,完全是在没有通知她并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干的。香港还出了单行本《小艾》,用的不是原来的笔名梁京,直接用张爱玲的本名。对这些做法,张爱玲也十分不满,她只好把自己的旧作一一搜罗整理,以《余韵》和《续集》为书名,分别于1987年、1988年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余韵》收录了旧作《散戏》《中国人的宗教》《“卷首玉照”及其他》《双声》《气短情长及其他》《我看苏青》《华丽缘》及《小艾》,其中对后两篇略有改动。

《续集》收入了《关于〈笑声泪痕〉》《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表姨细姨及其他》《谈吃与画饼充饥》《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等散文,60年代的电影剧本《小儿女》《魂归离恨天》,短篇小说《五四遗事》的中、英文本。

在《续集》的序中,张爱玲开宗明义地说明了取这个书名的动机:

书名《续集》,是继续写下去的意思。虽然也并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写得少,刊出后常有人没看见,以为我搁笔了。

可以看出,张爱玲对自己创作日益枯竭有一种隐隐的焦虑之感,可心里并不甘心。接着她略数了一番盗版她作品的恶劣行为,并郑重声明:

出版社认为对《小艾》心怀叵测者颇不乏人,劝我不要再蹉跎下去,免得重蹈覆辙。事实上,我的确收到几位出版商寄来的预支版税和合约,只好原璧奉还,一则非常不喜欢这篇小说,更不喜欢以《小艾》名字单独出现,二则我的书一向归皇冠出版,多年来想必大家都知道。只怪我这一阵心不在“马”,好久没有在绿茵场上出现,以致别人认为有机可乘,其实乃是无稽之谈而已。

这使我想到,本人还在好好地过日子,只是写得较少,却先后有人将我的作品视为公产,随意发表出书,居然悻悻责备我不应发表自己的旧作,反而侵犯了他的权利。我无从想象富有幽默感如萧伯纳,大男子主义如海明威,怎么样对付这种堂而皇之的海盗行为。

为了版权的问题,张爱玲请过出版界的一位彭先生代打官司。《赤地之恋》中文版的单行本问题,也遇到了一些麻烦。皇冠出版社本拟出版,但小说中有一些共产党员骂国民党的话,因此在当时的台湾书刊检查制度下通不过,若删改又会伤原著的韵味,所以就把这本书放了放。张爱玲不明就里,以为皇冠不愿出版,就把《赤地之恋》交给另一家出版社,但该社也遇到同样难题,只有删改敏感部分才能出版。张爱玲坚决不同意修改,又委托彭先生收回了版权。这本书几经周折,直到1991年才由皇冠出版社出了“全本”。但台湾慧龙出版社还是在1978年出过删节本。

1961年秋,张爱玲先到台湾,再访香港。这段游记张爱玲于1963年写成英文A Return To The Frontier,80年代又以中文重写出《重访边城》,是张爱玲生平唯一描写台湾的文章。该散文在张爱玲散文中的地位比较重要。篇幅长约1.5万字,介绍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城市乡村、宗教和民俗,又以新的视角描写了香港,对比台湾与香港宗教、寺庙的不同。透过她的犀利之笔,可以看到现今台湾早已忘却的文化特质,以及旧时香港色香味俱全的市民生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