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道威尔文艺营

五十二、麦克道威尔文艺营

虽然有胡适、炎樱的精神上的慰藉,使张爱玲在移居美国后的第一个寒冷的冬天里感到些许温暖,但她还得为生计发愁,为自己继续写作生涯筹划一番。《秧歌》英文版虽获美国报刊好评,但只印过一版,没给张爱玲带来多大收入。于是,她与许多美国作家一样,开始向写作基金之类的组织请求支持。1956年2月13日,她向位于新罕布什尔州彼得堡(Peterborough,New Hampshire)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Edward MacDowuell Colony)写了一封申请书:

亲爱的先生/夫人:

我是一个来自香港的作家,根据1953年颁发的难民法令,移民来此。我在去年10月份来到这个国家。除了写作所得之外,我别无其他收入来源。目前的经济压力逼迫我向文艺营申请免费栖身,俾能让我完成已经动手在写的小说。我不揣冒昧,要求从3月13日到6月30日期间允许我居住在文艺营,希望在冬季结束的5月15日之后能继续留在贵营。

张爱玲敬启[14]

入住文艺营也要保证人,张爱玲于是请她的代理人玛莉·勒得尔(Marie Rodell)作保,勒德尔自称为张爱玲的美国阿姨,对她照顾有加。还请出版过她的小说的司克利卜纳公司主编哈利·布莱格(Harry Brague)和著名的小说作家J.P.马昆德做她的保证人。马昆德的小说《普门先生》(H.M.Pulman Esq)曾在结构上给张爱玲创作《十八春》有过启发,他俩也在香港有过一面之缘。他们立即郑重其事地给文艺营写了推荐信。3月2日,文艺营同意了张爱玲的申请。

3月中旬,张爱玲从纽约乘火车到波士顿,再转乘长途巴士到新罕布什尔州,进入彼得堡市区,又雇一辆出租车到了隔市中心数英里外的麦克道威尔。

辗转七八个小时,到达文艺营时天色已晚。这里仍是一片冬天的景象,残雪点缀着山地,冷风吹拂着平野,文艺营透出了诱人的灯光。

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坐落在新罕布什尔的大小山脉之中,风景优美。文艺营是一个由四十多间房舍构成的建筑群,其中包括二十八所大小不一、各自独立的艺术家工作间,一座图书馆,十来所宿舍和一所作大型社交用的大厅。这些房子错别有致地建立在草坪上和森林中,占地约420英亩。张爱玲来文艺营时,它已经有整整半个世纪的历史。创建人是玛琳·麦克道威尔夫人,她是著名作曲家爱德华·麦克道威尔的遗孀,1907年她创立文艺营时已五十岁。创建的目的是给有才华的文艺家提供专心致志进行艺术创造的条件,以繁荣艺术事业,创作艺术精品。为此她四处募捐,常以开演奏会演奏丈夫创作的曲目的收入来维持文艺营的日常开支。

张爱玲来到文艺营之后,被安排到女子宿舍,并分配到一间工作室。这里的气候十分寒冷,令她很难适应,但跟纽约的嘈杂喧哗相比,真是一个适宜写作的幽静环境。她来这里,是为了创作一部英文小说,Pink Tears(中文名《粉泪》,即后来出版的《怨女》)。这是中篇小说《金锁记》的展开本,《金锁记》在上海的成功和影响,使她有信心把这个被中外文艺家写滥了的金钱与爱情与人性冲突的题材写成一部受英语世界瞩目的佳作。

张爱玲也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每天早上,各色各样的艺术家们聚在一起共进早餐。之后,各回自己的工作间,互不干扰,专心创作。在工作室的入口处,放着午餐篮子,供文艺家们自由拿取,以免影响各自创作的连续性。下午4点以前,没有集体活动。4点后,则为自由活动时间。当然,晚餐也是大家一起享用的。也正是在集体活动的时间里,张爱玲认识了一个高大肥胖、体重80多公斤的秃顶老头:赖雅。

3月13日,他们第一次相遇。第二天,有了几分钟的小叙。赖雅了解到这个东方女子来美国的经历,并在当天的日记中称赞起Ms Eileen Zhang的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东方美德了。两天后,一年中最猛烈的暴风雪袭击了这一地区,大家缩挤在大厅中议论纷纷,张爱玲和赖雅则常常在餐桌旁、走道上对谈。到3月底,已开始互相到对方的工作室做客。4月1日,他俩并肩在大厅享受复活节正餐。又过了几天,张爱玲的小说《秧歌》已摆在了赖雅的书桌上,赖雅对之欣赏不已。他还对《粉泪》的结构提出过建议。这时他们开始了单独的来往,关于中国政治、中国书法、共产主义运动等话题无所不谈。彼此的好感已日益明显。及至5月12日,赖雅的日记中有了这样的记载:

Went to the shack and shacked up.

司马新的中译为:“去房中有同房之好”[15]

这一对不同国籍的老少作家恋爱了。这一年赖雅六十五岁,张爱玲三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