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统计分析
1.施工项目统计
施工项目统计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月计划、周计划实际完成件数,日调整计划件数及调整原因,临时计划件数及申报原因。
(2)未按月计划、周计划、日调整计划完成的施工件数及原因。
(3)施工延点件数及原因。
2.施工统计指标
(1)月计划、周计划、日调整计划的计划兑现率和计划准确率。
(2)月计划、周计划兑现率要求达到90%,日调整计划兑现率要求达到100%。
(3)临时计划要求不超过计划总量的10%,日调整计划要求不超过计划总量的20%。
拓展阅读
“2·27”10号线接触轨断电事故
发生时间:2012年2月27日10时17分。
发生地点:三元桥至太阳宫上行区间。
事故类型:接触轨跳闸。
事故定性:A类一般事故。
事故影响:中断运营26 min。
一、事故经过
2012年2月27日18时11分至18时37分,地铁10号线三元桥至太阳宫上行区间,发生接触轨跳闸现象,导致运营中断26 min,影响了乘客的正常出行。2011年11月7日线路公司在日常检查过程中发现三元桥站至太阳宫上行K14+860至K15+400区间钢轨侧磨值为10.85 mm,临近轻伤标准(12 mm)。11月14日,钢轨侧磨值发展为12.65 mm,已超过钢轨磨耗轻伤标准。2012年2月1日,钢轨侧磨值发展为14.85 mm,已临近钢轨磨耗重伤标准(15 mm),线路公司依据维修规程进行维修施工作业。
2012年2月27日凌晨,线路公司依据施工组织方案,将40块鱼尾板分散存放于K14+860至K15+400区间两侧的接触轨防护板后,未采取任何临时加固和防范措施。当日6时08分,第一辆列车经过K14+860至K15+400区间时,列车运行产生的震动使鱼尾板发生位移。18时05分,鱼尾板经过一天的振动位移,最终与接触轨搭接,造成三元桥至太阳宫上行区间发生接触轨跳闸现象,导致运营中断26 min。
二、事故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临时存放的鱼尾板不稳固,受列车运行震动影响,产生位移,与接触轨搭接,造成接触轨跳闸。
(二)间接原因:安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对采用新工艺带来的安全风险认识不足,未能认识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在施工组织方案中没有明确指出可能潜在的风险;二是对新设备、新技术的维修、维护缺乏针对性,沿袭既有规章制度,没有针对钢弹簧浮珞板道床大修作业的特性制定专项安全措施;三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等的培训有薄弱点,没有针对钢弹簧浮硌板道床的检修、维修进行技术培训。
三、事故处理
(一)事故定性
依据《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安全事故处理规则》第19条第l款规定:“A1.中断正常运营20 min”,此事故定性为A类一般事故。
(二)绩效考核
1.对地铁公司所属线路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
2.按照《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安全事故处理规则》第65条第l款规定:“1.在公司下达的折算A类一般事故控制指标范围内发生的事故,每起折算A类一般事故扣减责任单位当月安全风险工资总额的15%”,对线路公司进行绩效考核。
3.责成线路公司对相关责任人按规定进行绩效考核。
4.整改措施。针对暴露出的对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风险认识不足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如下。①立即停止在区间隧道存放物料,即刻对轨行区范围内料具进行清理,排查整改类似的安全隐患,并梳理、修订相关施工作业管理制度,制定区间隧道内施工作业所需物料存放管理规定,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②组织技术人员针对新工艺和新特性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进行培训,重点学习钢弹簧浮珞板道床的工艺、特性、检修维护等技术知识。③加大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监督力度,对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检查和控制,进一步强调施工作业“精、细、实”的工作原则。④进一步加强现场值守力量,公司两级机关人员早晚高峰期间到车站值守,确保突发事件及时、有效上报及处理。
1.简述A1类施工作业请、销点程序。
2.简述施工人员进出站规定。
3.施工中车站人员的职责有哪些?
4.施工项目统计的内容有哪些?
5.简述施工作业红闪灯设置方案。
6.简述施工计划分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