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比较重要的中外科学技术交流,如汉唐间印度天文历法的传入,元代阿拉伯天文学的采用,明清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科技交流。其中,中印间的天文学交流为期最长,以佛教东传为媒介,从东汉末到宋朝初年,前后长达一千年。确切来说,中国佛教天文学的滥觞,始于西晋时期的《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摩登伽经》中天文史料的译介。

《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摩登伽经》是同经异译,梵文原本称,汉译作《虎耳譬喻经》(简称《虎耳经》)。该经讲述了一个低种姓女子追逐阿难,最后为佛陀所度化的故事。《虎耳经》故事中包含了丰富的星宿占卜[1]内容,为汉译佛经中星占内容从印度到中国的首传,为多国天文学史研究者所关注。

《虎耳经》,自公元三世纪始出现汉文译本,九世纪出现藏文译本,十九世纪起陆续发现其梵文写本,目前不同版本连同译本存世的共有十余种。多种版本流传一千五百多年而没有被历史淘汰,正说明该本的价值。上述版本中共有的部分,主要是两个譬喻故事与星宿占卜材料。其中的星宿占卜史料可被视为在中印之间传播的最早期的天文历法文献。《虎耳经》富有文献学研究价值,也具有天文、历法、佛教文学等多维度考察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