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虎耳譬喻经》前世今生故事

2.1 《虎耳譬喻经》前世今生故事

依照丁敏对于譬喻经的分类,狭义上《虎耳譬喻经》属于譬喻本生,即前世故事中包含佛陀的故事。广义上《虎耳譬喻经》属于譬喻本事,前世故事中包含佛陀及佛弟子阿难的故事。下文将详细介绍《虎耳譬喻经》包含的前世今生两个譬喻故事。

摩登女的第一个故事[8],今生故事,佛在世时候摩登女追求佛弟子阿难最后被佛陀渡化加入僧团的故事。包含这个故事的版本很多:汉译本有《佛说摩邓女经》《杂譬喻经》摩登伽故事,《摩登伽经》《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鼻奈耶》摩登伽故事;十七世纪尼泊尔梵文精校本ārdūlakarāvadāna,九世纪的藏文译本sTag rna'i rtogs pa brjod pa等。

故事的男主角,是在各种佛教艺术题材中,站立在佛陀右手边的年轻英俊的阿难尊者,梵文是Ānanda。阿难在佛陀跟前服侍,天热了给佛陀打打扇子,说法口干了给佛陀送水喝,可以说是佛陀最亲近的弟子。因为他侍奉在释迦牟尼佛跟前,所以他听法是听得最多的。佛陀涅槃之后,为了不让佛法消逝,僧人们聚集在一起,开始背诵自己听来的佛法,而阿难是记得最多的,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多闻第一”。年轻、英俊、博学、多闻、尚未成家,在文盲遍地的古代印度,阿难似乎是少女们眼中的翩翩公子。

故事的女主角,称为摩登女,梵文是Mātaga,音译有摩登伽、摩登女、摩邓女等。印度有复杂的种姓和部族制度,摩登是一个部族名称,属于旃陀罗种姓(Caala)。旃陀罗种姓称为“人中最低贱者”,远低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通常高种姓的婆罗门妇女与首陀罗男子结合生下的后代称为旃陀罗[9],属于一种杂种姓(Varasakara)。因古代印度法论文献规定低种姓妇女嫁给比自己高的种姓为顺婚,嫁给比自己低种姓的男子视为逆婚。旃陀罗种姓的男子,无论与哪个种姓的女子通婚,生出来的都会是旃陀罗种姓。这意味着一旦逆婚生下旃陀罗,子孙后代也永远是旃陀罗。

古代印度,职业、居所、财产、饮食、服饰都与种姓部族紧密相关,“人中最低贱者”旃陀罗种姓的生存环境之恶劣可以想象。《摩奴法论》中有相应规定:“旃陀罗和什弗巴格的住处必须在村落外,他们必须被当作离钵者,他们的财产必须是狗和驴。他们穿的必须是死尸衣,他们吃的必须是破盘盛的食,他们的饰物必须是铁制的,他们必须永远流浪。奉行法的人不得有与他们交往的愿望;他们的事情必须在他们内部办;他们必须与同类人通婚。白天,他们必须在依王命标明身份之后出来做事情;他们必须搬运无亲人的死尸;以上是常情。他们必须永远遵照王的命令依规则处决该杀的罪犯;他们必须把被处决者的衣服、卧具和饰物拿走。没有种姓的、未知的、即使外表是雅利安人而实际并非雅利安人的血统不纯的人,必须根据其本身的行为加以确定。卑俗、粗鲁、残忍和不尽义务的习性是这个世界上的血统不纯的人的特征。”种姓制度如同一张大网,将旃陀罗人世间的衣食住行加以严格限定,使其一生都要卑微地生活。

摩登部族,传说就是在道路上给人修车的。修车生意不好的时候,他们就在路上放一些锋利的石头,把行人的车轮弄坏,然后去给人修车[10]。此种营生,在交通不便的穷山恶水之处颇为常见。旃陀罗种姓的摩登女,因为出生于婆罗门与首陀罗逆婚组合的家庭,可能生活在村子外面,进村子要脱鞋,穿着死尸衣,带着铁制的饰品,吃破盘里装的食物。她希望邀请别的姑娘去她家里玩,好吃好喝地招待她们,比她种姓高的姑娘必然都不愿意去。所以只要她走出自家房门,就会受到大大小小的歧视。生活中唯一的光亮是,摩登女的妈妈是一个婆罗门妇女,有知识还有下咒的能力,如果别人欺负她也能保护她,安慰她。

图2.1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创作“摩登女图”

图2.1 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创作的“摩登女图”。

阿难与摩登女在今生的相遇纯属偶然。根据佛陀时代的戒律,印度的僧人们不自己做饭,而是早上出门托钵乞食。阿难得了午饭,吃完后往修行处回去,路上觉得口渴,于是走到一个大水池旁,向一位正在打水的姑娘讨水喝。打水的姑娘正是摩登女,她一开始拒绝了阿难的要求,说自己是旃陀罗种姓,不适宜给修行人水喝。阿难说,自己是修行人,心中没有尊卑贵贱,一切人都是平等的,请姑娘尽快给他水喝,随后还得赶路。摩登女拗不过阿难,于是就用水罐给阿难打水喝,之后阿难就速速离开了。阿难吃饱喝足回精舍念经修行,摩登女却从这一次交往爱上了阿难。她喜欢阿难的容貌、声音、话语,甚至举手投足的姿态。此事发生在他时他地,必是匪夷所思。但放在种姓制度森严的印度,这事儿就合情合理。之前提过,低种姓的人处处都要受歧视,住在村子外头,进村要脱鞋,购买花环、牛奶等日用品都不一定有店家肯卖。作为种姓之外最贱的旃陀罗,绝不可能有机会和高种姓的人一起吃喝,更别说为高种姓的人提供饮用水了。为保持自己的圣洁不被低种姓染污,高种姓的人无论如何不会接受低种姓的食物和水的。故而阿难从摩登女的水罐中喝水的举动,打破了摩登女心中种姓的壁垒,让她感觉到自己被认可和接纳,觉得这个英俊的出家人简直就如同天神一般。摩登女对阿难动心,想跟阿难在一起也就不奇怪了。

图2.2 印地语版泰戈尔《旃陀罗女》歌舞剧图书封面

图2.2 为印地语版泰戈尔《旃陀罗女》歌舞剧的图书封面。

图2.3 歌舞剧“旃陀罗女”女儿哀求母亲的镜头

摩登女是婆罗门妇女的女儿,还是很聪慧的。她知道自己无法轻易嫁给阿难,于是回家求善于咒术的母亲。她的母亲一开始自然是不肯的,她担心做这件事会有灭族之灾。但是摩登女苦苦哀求,说没有阿难她就不活了(见图2.3)。母亲虽然不高兴,也只能随她。摩登女的母亲在家里用牛粪涂地,铺上白茅,房屋中间升起一个大火堆,拿着108支妙遏迦花,一边绕着火堆旋转一边念咒,每念完一遍咒往火堆里投一枝花。她念的咒是这样的,“阿磨利毘磨利鸠鸠弥三磨祢移那婆头赐频头弥车养,提菩跋利沙提毘地踰多提掲阇提毘三磨耶磨罗阇三磨提跋陀夷阇,若天、若魔、若干闼婆、火神、地神,闻我是呪,及吾祠祀,宜应急令阿难至此”。阿难被施咒后,心中混沌,进入迷乱状态,不自觉地往摩登女家中走来。阿难抵达之后,看到摩登女正在铺床,突然有所醒悟,然而身体仍然无法控制,于是难过得掉下泪来,希望大慈大悲的世尊,能够把他从如此的苦难中解救出去。释迦牟尼以天眼看到阿难的遭遇,于是念诵六句咒语“耶头多安茶利盘茶利枳由利陀弥曷赐帝萨罗姞利毘盘头摩帝大罗毘沙脂利弥利婆腻邻陀耶陀三跋兜罗布罗波底迦谈必罗耶”,用神力帮助阿难摆脱摩登女母女的控制,回到了精舍。

阿难回去之后,摩登女知道母亲的咒语对他没有用处,但仍然想跟阿难在一起,亦步亦趋地天天跟着阿难。一个年轻英俊的僧人,身后跟着一位年轻姑娘,这种场景将招致不少非议,阿难一天都忍受不了。阿难又利用他在佛前侍奉的机会,阿难请佛陀帮他解决问题。佛陀把摩登女叫到跟前,问她是否真的想嫁给阿难,父母是否同意他们在一起。摩登女请来父母,父母向佛陀当面表示支持他们俩在一起。佛陀说,阿难现在我的僧团中,如果你想跟他在一起,只能加入我的僧团,成为比丘尼。摩登女一思索,一咬牙,说我愿意。佛陀让人给摩登女剃掉头发,穿上僧衣,法名本性(Prakti),之后给她说法,讲苦集灭道四谛。比丘尼豁然通达,证得四圣谛,得了阿罗汉果。在《楞严经变》的配图上(见图2.4),我们可以看见旁边的小字,体现了本性比丘尼不同的状态。一开始作年轻女子打扮跪在佛前,后落发穿法衣成为比丘尼证得阿罗汉果。

摩登女的第二个故事,前世故事,佛前世的时候作为摩登伽王帝腾伽,希望为自己的儿子虎耳(阿难的前世),向名为莲花实(摩登女母亲的前世)的大婆罗门求娶他的女儿本性(摩登女的前世),被百般刁难,最后凭借自己的渊博吠陀和星占知识赢取了大婆罗门莲花实的信任,成功为儿子娶到了儿媳妇。佛陀说,前五百世此女子都与阿难共为夫妇,所以在这一世才会爱上阿难,纠缠阿难,最后进入僧团。包含这个故事的版本也不少:汉译本有《摩登伽经》《舍头谏王子二十八宿经》;十七世纪尼泊尔梵文精校本ārdūlakarāvadāna,九世纪的藏文译本sTag rna'i rtogs pa brjod pa等。但较之摩登女故事,包含虎耳故事的梵藏汉文本少得多。

图2.4 汉文《楞严经变》配图

第二个故事中,故事冲突主要集中在低种姓的王如何能为自己的儿子娶到大婆罗门的女儿。印度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和无孔不入,前文摩登女的故事已经深刻地表现了这一点。帝腾伽作为一个王,显然他有权有势有财产。他的儿子虎耳,智慧过人,相貌周正,品行端正,内心慈悲,性格和顺,具备了种种美德。大婆罗门莲花实听说旃陀罗王想为儿子求娶自己有才有德的女儿本性,觉得求亲行为是低种姓对最高种姓的侮辱,恼羞成怒,出口斥责,让帝腾伽速速离去,免得别的婆罗门笑话他。莲花实否定求亲行为的理由主要是旃陀罗种姓配不上婆罗门,因该种姓“戒行不具,不能通达围陀妙典”,“诸婆罗门,不与交游。”[11]莲花实的观点源于印度的传统典籍,《梨俱吠陀》中的“原人歌”有四种姓分别从原人的口、臂、腿、脚不同部位产生,《摩奴法论》等法论典籍则从衣食住行,婚嫁生死等多种社会生活层面规定了不同种姓的人如何生活。帝腾伽不卑不亢,利用自己对于吠陀知识的了解,重新定义了种姓的来源,认为四种姓只是一母所生从事不同职业的四兄弟而已,其他杂种姓也是一样,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吠陀中的知识,在今天有很多途径可以了解,在古代印度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这三种所谓的再生族种姓才可以学习,只有婆罗门才可以教授。婆罗门掌握着知识,其他人有求知欲也不被许可学习,大部分人都是不会书写的文盲[12]。尤其是星宿占卜、医学等专门知识,更是由特别的婆罗门家族来阅读、背诵、创作和运用于实践的,并非普通人所能知晓。当帝腾伽讲授吠陀源流令莲花实刮目相看之后,又继续讲授了十几个主题的星占预言,就彻底让大婆罗门折服了。星占卜辞和天文历法内容:星宿的名称、特征;昼夜分数、长短时节、刹那分数;长度单位、金子重量单位、谷物体积单位;生于宿日者的命运;宿日所建城市的卜辞;宿日夏季最后一个月降雨的卜辞;宿日发生月蚀的卜辞;在宿日宜与不宜之事;朔望昼夜分数、日影长短、时节变换;地震的卜辞;入狱的卜辞;女人身上痣的卜辞;生于宿日者的善恶特点。最后,即使跟随莲花实学习的婆罗门弟子有疑义,他都义无反顾地把女儿嫁给了帝腾伽的儿子。

以上便是阿难与摩登女前世今生的因缘,二人做夫妻五百世,恩爱和睦。在今生,阿难出家成为佛弟子,摩登女也出家跟随,成为本性比丘尼。这个故事展示了佛教僧团中比丘尼的起源。前世佛陀是旃陀罗王,阿难是旃陀罗王的儿子,摩登女是大婆罗门的女儿,摩登女的母亲是尊贵的大婆罗门。佛陀、阿难与摩登女母子的种姓,在前世和今生颠倒了。佛陀作为了解世间一切因缘的智者,拥有“世间解”的名号。他洞悉一切,剃度摩登女后,讲述了阿难与摩登女的往世故事以平息僧团其他人、波斯匿王及其臣民等不同群体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