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虎耳譬喻经》中亚本

1)《虎耳譬喻经》中亚本

现藏于牛津大学包德雷恩(Bodleian)图书馆,1893年霍恩勒撰文介绍过的来自新疆柯克亚的梵语写本,其第一部分是关于二十八星宿的文献。他未能识别出来第一部分正是考埃尔和尼尔《天譬喻经》的第33个故事《虎耳譬喻经》。霍恩勒读了许多写本,具有很高的转写准确率。他转写的13r—15v对应《虎耳经》慕阔尼泊尔梵文精校本中的M46.9—52.5,粗略估计7r—12v等于穆阔本的12页。纸质,长约18厘米,右端残缺,目前所见共有9个贝叶,ff.7—15,皆有正反面,每页8 行。字体由霍恩勒断定为西北笈多变体(North-Western Gupta Variety),但是又混同于其所说的中亚城体(Central Asian Nāgarī)。

《虎耳譬喻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梵文残本,首尾的譬喻故事框架部分已经残缺,只剩其中的宿占知识部分。此组残片,纸质,长约18厘米,右端残缺,四世纪左右丝路北道婆罗谜字体。目前所见共有22 个贝叶,皆有正反面。前面大部分贝页,每页8 行,字体清楚,书写统一。后面部分字体逐渐潦草,行数也最多到11行。首尾有残,行内亦常有墨迹漫灭不清之处。此本是目前发现的《虎耳譬喻经》诸梵本中最早的文本。圣彼得堡藏《虎耳譬喻经》梵本的价值,在于其对尼泊尔梵文精校本的修订。从字体上来判断,《虎耳经》的中亚梵文残本是公元四世纪左右的作品。从完整程度上来统计,在《虎耳经》众现存版本中,它是包含宿占内容的全本中第二古老的作品。与不早于十七世纪的尼泊尔梵文精校本相比,早了一千多年。中亚梵文残本就如同尼泊尔梵文精校本的远亲,有共同的基因——《虎耳经》,流淌着共同的血液——故事与宿占知识。从十九世纪末发现至今,中亚梵文残本很少被人使用在研究中。

2009年辛岛静志主编的大英图书馆藏梵本出版,其中有两个残片由辛岛释读出来是《虎耳譬喻经》的两页残片。Or.15010/6 这一页残片,纸质,长约20 厘米,左边有一个穿绳孔,正反两面都有书写。编者称字体为Turkestan Gupta Type,每页6行,两端无残,内容上正反相续。唯正面穿孔洞下方位置有月牙形残破,两三行受损。对应M32.14—34.3,内容在前述圣彼得堡和牛津大学梵本前,属于故事部分。Or.15010/20 这一页残片,纸质,长约14厘米,有一个穿绳孔残留,旁边有一墨色圆圈,似专为穿绳而作。正反两面皆有书写,字体编者称为E.S.T.Br.,每页9行,两端残缺厉害,内容上正反相续。对应M148.7—150.21,内容在圣彼得堡文献之后,没有汉译对应材料,可能为后期插入原文本的占卜内容。

《虎耳譬喻经》中亚写本的星宿占卜的内容:星宿世系、星宿的特征、星宿与月的三种瑜伽、七曜、日夜的增减、时间度量单位、牟呼栗多名称、与漏刻法有关的时间度量单位、体积和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宿日生人的命运、宿日所建城市、星宿分野、宿日夏季最后一个月降雨、宿日月蚀、宿日宜与不宜之事、七曜周天数法、星宿的分区、每月十五日各时分的名称、宿日发生地震、宿日疾病的消除、宿日牢狱的解脱、宿日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