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地震占卜相关记载
2025年09月16日
5.2 地震占卜相关记载
《阿闼婆吠陀注》(Atharvaveda-pariśia,AP)[7]是四吠陀之一的《阿闼婆吠陀》的注释,是公元前十世纪之后的作品。《阿闼婆吠陀注》包含对印度文化的多方面诠释,也包含了与《虎耳经》相似的内容和描述。公元六世纪的伐罗诃·密希罗的《广集》(B
atsa
hitā,BS)[8],是公认的占卜文献的集大成者,其中也有与《虎耳经》相似的部分内容。从文本上来整体把握,《虎耳经》的年代大概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9]。
熊谷孝司先生的文章,《古代印度预兆研究——以地震为例》[10],比较了《阿闼婆吠陀注》(Atharvaveda-pariśia)、《广集》(B
atsa
hitā)、《虎耳譬喻经》、《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等文献中的地震预测[11]。在比较中,熊谷先生简单地提到了《虎耳譬喻经》的雷(Indra)、水(Jala)、火(Agni)、风(Vāyu)四种地震,用来与其他文献比较。在与其他经典文献的比较中发现,《虎耳譬喻经》中关于地震占卜的部分,篇幅很大,内容详尽,自成体系,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的。
《虎耳经》地震[12]的占卜很有体系。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大地的状态——为四头大象所负,接下来讲说地震的成因——雷、水、火、风,震动大地导致地震;再接着介绍在不同的月份中大地震动,会导致多久之后敌军入侵,之后对每个星宿日发生的地震进行预测,随后对地震进行分类,如雷震、水地震、风地震、火地震,最后对一天的某个时分地震会影响到某些人,进行了预测。
下文将从不同主题进行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