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 《虎耳譬喻经》尼泊尔梵文精校本早期星占史料译注

文本一 《虎耳譬喻经》尼泊尔梵文精校本早期星占史料译注

说明:

(1)梵文本以Gretil数字图书馆的Vaidya《天譬喻经》版本第33个故事为基础,参校Mukhopadhyaya《虎耳譬喻经》梵文精校本。L.Vaidya ed.Divyavadana,Buddhist Sanskrit Texts 20,Mithila,1959.Sujitkumar Mukhopadhyaya ed.,Theārdūlakarāvadāna,Santiniketan:Viśvabharati,1954。

(2)此翻译针对的是《虎耳经》中的早期星占部分,不涉及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星占也只是翻译了能与汉译本对应上的早期星占部分,后期插入部分则不在此翻译之内。翻译部分是从尼泊尔梵文精校本的第46页第8行至第135页第14行。

(3)本汉译目标是从尼泊尔梵文精校本译为现代白话文,虽参考汉译本,但是译本原本不同,故仍有不少差异。

(4)对于词汇,若历史上已有习惯译法,无论音译义译皆遵从。若无,则结合汉译本采取音译或者义译。

(5)对于梵文原本śloka之类的韵文,在本文中仍以散文翻译。

(6)此部分星占史料以对话形式存在,联系上下文来看属于引文,存在于佛陀讲述的故事中,国王帝腾伽与大婆罗门莲花实对话内容用单引号引出,以别于佛陀的陈述。

(7)值得再斟酌的翻译用()注出其梵文的拉丁转写,字面无补充暗示的含义用[]表示。

〔1〕 尼泊尔梵文精校本所引用的M本与CN本均为
〔2〕 牟呼栗多,muhūrta,也译作分,印度的一个时间单位,一天=三十牟呼栗多,1 牟呼栗多=48 分钟。为了全文统一,muhūrta都译作牟呼栗多。
〔3〕 神祇,这里指主宰星宿的神祇,后译主神。
〔4〕 种姓,gotra,指遥远的父系祖先,追溯到梵天产生的七仙人。具有相同父系种姓(sagotra)的家族不可以通婚。
〔5〕 苏摩,sumo,一般指苏摩酒,一种能使人迷醉的饮料,这里指月神。
〔6〕 aditi,《梨俱吠陀》中提到的Daka 的女儿,迦叶波仙人(Kayapa)的老婆,Adityas 和众仙的母亲,梵英词典。
〔7〕 Vardhamāna,看形式应为动词词根发展而来的名词,梵和大辞典中有画瓶的解释,称取自《天譬喻经》,梵英大词典无此义项,相近意思仅为盘子、盖子。

(续 表)

〔1〕 daivata,M与CN均为pit此应为Vaidya抄M时的笔误。
〔2〕 ,相违释复合词,为胡麻(tila)与谷物豆类混合而成的食盘。
〔3〕 yāmāka,印度小米,拉丁名为panicum frumentaceum。
〔4〕 Kati,众友仙人之子,Kātyāyana一族祖先。
〔5〕 Ālamba,一个牟尼仙人名字。
〔6〕 ,罗刹名。

(续 表)

〔1〕 张宿、箕宿、壁宿的梵语皆以pūrva开头,故此处原文直译即为“三个pūrva宿”。

(续 表)

〔1〕 翼宿、斗宿、壁宿的梵语皆以uttara开头,故此处原文是三个uttara宿。
〔2〕 Yoga 此处瑜伽非指风靡全世界的运动,乃是一种相应的关系,即现代物理学中所说的“相对运动”。
〔3〕 此下描述,三个月的第八日在毕宿日,乃是不符合印度历规律的排序,具体参见本书上篇第6章《中亚梵文残本对于尼泊尔梵文精校本的修订》相关讨论。

(续 表)

(续 表)

〔1〕 与之前描述计算的结果不一样,前面的计算结果是16*16*30*30*12=2 764 800,不知是何缘故。

(续 表)

(续 表)

〔1〕 于昴宿日,指在某个宿日出生,“于”字体现的是语法上的依格,宿日体现的是其历法意义。印度历法以满月日月亮所在宿为中心,按照28/27宿的顺序往前后排列,形成独有特殊的宿日历法。本文在预言时,于某宿皆指某宿日。《摩登伽经》中用“月离某宿”,《舍头谏经》直接用“某宿日”。

(续 表)

〔1〕 nakatranirdeśa,字面直译为“星宿预示”,此处特指建立城市的预言。
〔2〕 Whitney,śayana,śī,lie,derivertive,AV.+.

(续 表)

〔1〕 sanivia,有多种意思,建立、进入、扎营,这里选择建立的意思。
〔2〕 Vinirdiśet,这个词似乎是教人学占星术的口吻,也许这是一本教科书。
〔3〕 sthānanirdeśa,sthāna,是指居所、地方等,nirdeśa是指预言,从预言的内容来看这是指星宿与地方或生物的对应,相当于中国的分野,故此处翻译为分野的预言。

(续 表)

〔1〕 sauparānām,亦为sauvarānām,金匠。
〔2〕 季节的雨是指干旱的夏季出现的第一场雨,预示着接下来的雨季的情况,对于农业等有重要指导作用。
〔3〕 斗,译的是āhaka,根据《梵和大辞典》的186页这一词条的解释,āhaka是谷物的度量单位,等于四个prastha,《梵语千字文》与《梵语杂名》翻译为斗,是一种度量单位。检视《梵语千字文》与《梵语杂名》,发现斗对应的是ābhaka,音译为阿颇迦,不知是否有误?对于此经的汉译《摩登伽经》与《舍头谏经》,前者翻译用的是尺与寸,后者翻译用的是斛、斗、升,一个āhaka是无法对应一斗的。普遍地说,斗的大小在古代一直都有变化,不能确定这个单位对应的到底是多大的斗。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1〕 Durmukh,字面直译为丑脸或者毒舌,也是马或蛇的名字,此处选择蛇的义项。
〔2〕 mahāgraha,graha这里是指会抓走儿童和导致精神疾病的怪兽,比如在早期医学文献《妙闻本集》(Suśrutasahitā)中有一章节是献给“navagraha”的,但是这里与九曜没有关系。这种义项是graha早期的用法,参见矢野道雄关于graha词义最初起源的论述,Yano Michio,Calendar,Astrology and Astronomy in Hinduism,Blackwell Companion to Hinduism,ed.By Gavin Flood,London,2003:380-381。

(续 表)

〔1〕 phalavipāka,此处指月食发生在某宿所造成的结果。

(续 表)

(续 表)

〔1〕 此星宿宜与不宜之事,梵语原文为韵文,考虑到操作的难度,汉译为散文。
〔2〕 指造房子的建筑工人。
〔3〕 织布。
〔4〕 一种酒,与酒相关的事。
〔5〕 轮樘?王宫装饰用的东西,可能与佛塔中使用的相轮樘相似。
〔6〕 Karmakathā,直译业讲,义为说各种业。

(续 表)

〔1〕 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可以做最好的事情。
〔2〕 mahābhoga,大福气。
〔3〕 贤首,sumukha,是说面容和善之人。

(续 表)

〔1〕 铜鼓,参《摩诃婆罗多》相关章节。

(续 表)

〔1〕 Kutūhalī,在此处前后都是褒义的词,故而译为有好奇心,前面出现的时候上下文都是贬义词,译为不耐烦。

(续 表)

〔1〕 根据连声规则,n在l前变为鼻音化的l,拉丁转写为上有一撇的l。

(续 表)

〔1〕 Uttara,代指uttarabhādrapadā壁宿,在梵文偈颂中为了符合音律常有这样的省略。

(续 表)

〔1〕 梵文原文是trīi uttarāi,因为这三个宿的梵语名字都带有uttara,便用这样的简略说法。
〔2〕 不仅仅是字面意思,还有数学上的定义,e.g.“(in geom.)a piece cut out by the intersection of 2 circles”。
〔3〕 ketra:“(in geom.)a plane figure(as a triangle,circle,&c.)enclosed by lines,any figure considered as having geometrical dimensions Gol”.
〔4〕 此处梵语原文或有讹误,表述不清,列举星宿总数也不对。前文表述如下:莲花实啊,那这二十八个星宿之中:七个有力。哪七个?即张宿、箕宿、壁宿、氐宿、房宿、井宿、亢宿。“三个残忍,参宿、柳宿、胃宿。”“四个被尊重的,翼宿、斗宿、壁宿与毕宿。”“五个温和的,女宿、虚宿、危宿、心宿、根宿。”“五个稳定的,轸宿、角宿、柳宿、星宿、牛宿。”“四个迅疾的,即昴宿、觜宿、鬼宿、娄宿。”

(续 表)

〔1〕 太阳入夜在某宿,太阳升起在某宿,指以星宿为坐标来标识从地平线上看太阳升落的空间位置。感谢印度天文学研究者广濑匠博士与Krishnamurthi Ramasubrhmaniya教授的启发。
〔2〕 此处用bhādrapadā而非pūrvabhādrapadā来表示室宿,余同。

(续 表)

〔1〕 用phalgunī而非pūrvaphalgunī来表示张宿,余同。
〔2〕 用āāhā而非pūrvāāhā 来表示箕宿,余同。

(续 表)

〔1〕 anaiścara,土星,常拼写为śani,而非śanaiścara。
〔2〕 agāraka,火星,常拼写为magala。
〔3〕 曜,对应的梵语词为graha,义译为执,指古人观测到的日、月、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4〕 区域,对应的梵语词是maala,此处指七曜运行的星宿组合划分出来的黄道区域,按照28/27宿的顺序连续分组。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1〕 这里所用词是kalā,这是一个比较小的时间单位,刻(24 分钟)的三十牟呼栗多之一,就是48秒。但是这里应该理解为时分,就是细微的时间的变化。
〔2〕 ativddhir viśuddhaśca vardhamānapthakśravā,此处四大王,与佛教中所说的增长天王(Virūhaka)、持国天王(Dhtarākira)、广目天王(Virūpāka)、多闻天王(Vaiśravaa)不同,有四头大象负持大地的传说,推测是否为四头大象的名字,可惜中亚本已残,汉译本无,藏译本中则译为四大王。

(续 表)

〔1〕 maala,盘,疑指铜匠。
〔2〕 cakrin,做轮子的木匠,或是车夫,或是陶匠。〔3〕 应为sasya。
〔4〕 Nāyaka,导师,向导等等。
〔5〕 坐修者,指静坐不动的一类苦行者。

(续 表)

〔1〕 Mukhopadhyaya也不知,似为猜测而译。
〔2〕 daśāra印度西北,在《大史》里面为十六国之一。
〔3〕 车底(Cedi),公元前600年到前300年,十六国之一。
〔4〕 餐风者,指一种什么都不吃的苦行者。
〔5〕 刀兵四起。

(续 表)

〔1〕 vaiave,以主导女宿毗湿奴神代指女宿śravaā,余同。
〔2〕 Vāruya,指为Vārua神所主的危宿atabhia日本刻本。
〔3〕 sāja,指室宿Pūrva-bhadrapadā。
〔4〕 Ahirbudhnya,指为Ahirbudhnya神所主的壁宿uttara-bhadrapadā。
〔5〕 中亚本读法不一样,那些人为王所敬重。
〔6〕 踰健达罗(yugadhara),山名,佛教宇宙观中,金轮之上有须弥山,依次有踰健达罗等七山围绕。
〔7〕 尸毗(śibī)在《大史》中是十六国之一,位于印度西北。
〔8〕 Antāvazāyin,m.a barber.
〔9〕 《大唐西域记校注》898页,婆楼割车,婆卢羯车,弼离沙等。

(续 表)

〔1〕 在《广集》中,也提到了这个七天,译者翻译为地震前七天的征兆,与此处地震后七日之内预言不一样。
〔2〕 表达很模糊,Kumakai翻译也模糊。

(续 表)

〔1〕 或许是surya-karman。
〔2〕 夜晚用yama划分,这是基于漏刻系统之上的时间单位车。
〔3〕 翻译取自巫白慧.《梨俱吠陀》神曲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1-66.《梨俱吠陀》中有一组献给阿迭多的神曲。阿迭多(Āditya)是阿迪娣(Aditi)所生的六子,而阿迪娣是宇宙神工“德萨”(Daka)的女儿,是日光神摩刹支(Marīci)后代迦叶波(Kaśyapa)的妻子。阿迭多诸神是天界神,分别是:密多罗(友爱神)、阿利耶神(友伴神)、帕伽(机敏神)、婆楼那(包拥神)、德萨(天鲁班)、庵莎(配给神),其中婆楼那、密多罗、阿利耶曼显得较为重要。

(续 表)

〔1〕 帕伽,又称机敏神,阿迭多六神之一,阿迪娣之子。参巫白慧.《梨俱吠陀》神曲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1.

(续 表)

〔1〕 翻译取自巫白慧.《梨俱吠陀》神曲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31-233.《梨俱吠陀》中有一组七仙人创作献给万神的颂曲,viśva devas就是万神,这里用的是viśva devatā这个词。
〔2〕 阿醢勃陀尼斯(ahirbudhnya),又名海龙神,是空界第五神。参巫白慧.《梨俱吠陀》神曲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1.
〔3〕 巫白慧.《梨俱吠陀》神曲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9-84.pūā,在《舍头谏经》中译为富沙天,在《摩登伽经》中译为富沙神,推测是《梨俱吠陀》所说的补善,即育生神,是天界之神。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1〕 Viśvadaiva,指斗宿Uttarāādā,用斗宿所在主神代指斗宿,余同。
〔2〕 vārue,指危宿,用危宿所在主神代指危宿,余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