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漏刻法历史考察

3.2.2 漏刻法历史考察

3.2.2.1 印度的漏刻法

根据印度天文仪器专家沙尔玛(Sarma)的研究,所知最早的时间测量仪器是漏壶(nālikā-yantra)和海螺(śaku),两者都取自美索不达米亚模型[26]。梵语中,空的管子叫做nala,从这个词汇派生出nālī/nāī,再派生出的nālikā/nāikā 则有了两个概念,即时间单位,以及形成这个时间单位的容器——漏壶。公元前400 年左右的《占星吠陀支》(Vedāgajyotia)之中的漏壶,是印度关于漏壶的最早的记载,该漏壶为泄水型。

Palāni pañcādaśad apā dhtāni tad āhakam droam atah prameyam/

Tribhir vihīnam kuavais tu kāryam tan nāikāyās tu bhavetpramāam/ /Y-VJ 24

A vessel which holds(exactly)50 palas of water is the measure called āhaka.From this is derived the droa measure(which is four times the āhaka).This lessened by three kuava measures(i.e.three sixteenths of an āhaka)is the volume measured(in the clepsydra)for the length of one nāikā of time.(Y-VJ 24)[27]

译:

一个罐子盛十五婆罗的水,就是一āhaka,在此基础上形成droa(即四倍的āhaka)。一droa减去三kuava(即āhaka 的十六牟呼栗多之三),就是一个nālika的量。

上文提到用容器装水来测量时间的方式,并提到nāikā这个词,兼指容器与时间。

在考底利耶的《利论》中,亦用nālikā一词提到此种漏壶。

KAZ02.20.34-36

catvāriśat kalānālikā / /

suvaramāakāś catvāraś caturagula āyāmākumbhacchidram āhakam ambhaso vā nālikā / /

dvi nāliko muhūrta/ /[28]

The ourflow water clock(nālikā)with an āhaka water should have a‘perforation by[a needle made of]four māakas of gold and four agulas in length’.[29]

译:

四十迦罗是一刻(nālika)。

能装一āhaka水的泄水型漏壶(nālikā)应该有一个穿孔,是由四豆重、四指长的金[针]做成。

两刻是一个牟呼栗多。

KAZ01.19.06/ nālikābhir ahar aadhā rātri ca vibhajet,chāyāpramāena vā / /

译:

用nālikā把日与夜分为八份,用影来测量。

nālika是漏刻法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时间单位,日夜由它来测量。日夜分为八时,白天的每时称为prahara,夜晚的每时称为yāma。泄完一瓶水,为一个正点,此时报时人同时报出刻(nālikā/nāikā)与时(prahara/yāma)[30]

《大唐西域记》卷十:

龙猛曰:“后学冠世,妙辩光前,我惟衰耄,遇斯俊彦,诚乃泻瓶有寄,传灯不绝,法教弘扬,伊人是赖。幸能前席,雅谈玄奥。”提婆闻命,心独自负,将开义府,先游辩囿,提振辞端,仰视质义[31]

此处提到“泻瓶有寄”,是佛教徒对于师徒传法的比喻。瓶水比喻佛法,泻瓶比喻老师,所寄瓶比喻弟子[32]。所谓泻瓶与寄瓶,则是泄水型的漏壶与盛水壶,说明在玄奘等佛教徒旅居的印度,存在此类型的泄水型漏壶。

之后的滴漏仪器,被称为ghaī 或ghaikā,意思是小的壶,整套称为ghaī-yantra或ghaikā-yantra,即滴漏仪器。最早的记录四世纪出现在觉音对巴利语中部所作的注里,是对一个看管滴漏仪器者的描述。从四世纪开始一直到莫卧儿王朝,甚至到十九世纪,这种仪器因为简单容易操作,在北印、南印得到广泛使用,沿用了一千多年[33]

印度古代天文学家阿耶波多(Āryabhaa)[34]最早描述了标准化漏壶,该记载见于其所著《阿耶波多历数书》Āryabhaasiddhānta[35]。此书已经佚失,相关仪器的描述在罗摩克里希那·阿罗提亚(RāmakĀrādhya)对于《太阳历数书》(Sūryasiddhānta)的注释里面保存下来。现代印度学者舒克拉(Kripa Shankar Shukla)在整理《太阳历数书》注释的时候,发现了阿耶波多对于滴漏仪器的记载,原文如下:

tta tāmramaya pātra kārayed daśabhipalai/

saaula tadutsedho vistāro dvādaśānane/ /

tasyādhakārayec chidra palenāagulena tu/

ity etad ghaikāyantra palaayāmbupūraāt/ /

svea vānyad ahorātre ayāmbhasi nimajjati/

tāmrapātram adhaśchidram ambuyantra kapālakam/ /

舒克拉对于这段的翻译如下:

One should get a hemispherical bowl made of copper,10 palas in weight,six agulas in height,and twelve agulas in diameter at the top.At the bottom thereof,let a hole made by a needle eight agulas in length and 1 pala in weight.

This is the ghaikā-yantra,(so named)because it is filled by water in a period of 60 palas(i.e.one ghai).

Any copper vessel made according to one's liking with a hole in the bottom,which sinks into water 60 times in a day and night,is the water instrument called kapālaka.

译:

应该拿一个球状的铜碗,重十婆罗,六指高,顶上是十二指的直径。在底部,用一婆罗重八指长的金针钻一个孔。

图3.1 印度进水型漏壶作用原理[36]

这就是滴漏仪器(ghaikā-yantra),因为它在一定时间内被六十婆罗,即一壶(one ghai)水充满的。

任何铜制容器,根据人的喜好而在底部钻孔,一昼夜之内沉如水六十次,就是滴漏仪器,称作kapālaka(见图3.1)。

上文为阿耶波多在五世纪末对于滴漏仪器的描述,清楚地记载了所使用的铜盘、铜碗以及碗所穿孔大小,沉没所花时间是一个ghāti[37]。根据上面的记载可知,滴漏仪器已经不是之前所说的泄水型漏壶,而是进水型漏壶。此进水型漏刻系统,在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得到了清晰而生动的描述: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

又复西国大寺皆有漏水,并是积代君王之所奉施,并给漏子,为众警时。下以铜盆盛水,上乃铜椀浮内。其椀薄妙,可受二升。孔在下穿,水便上涌,细若针许,量时准宜。椀水既尽,沈即打鼓。始从平旦,一椀沈,打鼓一下;两椀两下;三椀,三下;四椀,四下。然后吹螺两声。更别打一下。名为一时也,即日东隅矣。更过四椀,同前打四。更复鸣螺,别打两下,名两时,即正午矣。若闻两打,则僧徒不食。若见食者,寺法即便驱摈。过午两时,法亦同尔。夜有四时,与昼相似。总论一日一夜,成八时也。若初夜尽时,其知事人则于寺上阁鸣鼓以警众。此是那烂陀寺漏法。又日将没时及天晓时,皆于门前打鼓一通。斯等杂任,皆是净人及户人所作。日没之后,乃至天光,大众全无鸣健稚法。凡打健稚,不使净人,皆维那自打。健稚有四五之别,广如余处。

其莫诃菩提及俱尸那寺,漏乃稍别,从旦至中,椀沈十六。若南海骨仑国,则铜釜盛水,穿孔下流。水尽之时,即便打鼓。一尽一打,四椎至中,齐暮还然。夜同斯八,总成十六。亦是王所施。由斯漏故,纵使重云暗昼,长无惑午之辰;密雨连宵,终罕疑更之夜[38]

上文记载的是义净所见的公元七世纪的印度漏刻体系。薄薄的铜碗漂浮于盛水的铜盆之内,碗底穿孔,细如针眼,水从碗底涌入,装满两升水后铜碗沉入水底。义净没有记载碗底的针眼小孔如何制作。根据沙尔玛的分析,硬度比铜低的金针无法钻通铜碗。所以这段文字只能理解为,铜碗底部所钻的孔只能容许八指长、一婆罗重的金针穿过。

图3.2为牛津博物馆中的漏碗。

图3.2 牛津博物馆中的漏碗[39]

上文所引尼泊尔梵本关于漏刻的记载,在描述用罐子装水以及小管的细节时,使用了nālikā/nāikā 这样的词汇,多描述的是泄水型漏壶相接的“小管”,用来控制水的流速。使用ghaikā 这一词汇的,多是对进水型滴漏仪器的“漏壶”的描述。虽然两者所描述的时间体系是相同,但所使用的仪器却有“泄”与“进”的差异。考察印度包含漏刻记载的文献年代,《占星吠陀支》(Vedāgajyotia)为公元前400 年左右的文献,《利论》是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后三世纪的文献,而之后阿耶波多(Āryabhaa)关于标准化进水型漏刻仪器的记载属于公元五世纪。如此推测,包含泄水型漏刻仪器的《虎耳经》梵文本的原本,应诞生于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后五世纪这一段时间[40]。实际上,印度的漏刻法与古代中国人概念中的漏刻法不同,印度只有漏壶,没有刻箭。所谓漏刻法,只能称为“漏法”。

从时间度量角度来说,一个nāikā是半个牟呼栗多(muhūrta)。一天24个小时被划分为30个牟呼栗多,即60 个nāikā,一个nāikā 相当于现代的24分钟。

《摩登伽经》中漏刻法的汉译是怎样形成的呢?略略梳理一下汉地漏刻法的历史。

3.2.2.2 汉地的漏刻法

漏刻法,漏是指漏壶,刻就是刻箭。漏刻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计时器之一。最早的漏壶,在上部有一个提梁,因此称为“挈壶”。最早的挈壶的壶底或者壶边有小孔以漏水,观察壶里的水流失了多少就可以知道时间。水的流失量可以从壶中装有的箭上的刻度得知,这个方法叫做淹箭法。后来为求准确,用一个竹制或木制的小托子浮在水面上,这个小托子称作箭舟,给漏壶上加一个有孔的盖,把箭杆从盖孔里插进去,立在箭舟上,观察箭杆上的刻度,这叫做沉箭法[41]

商代以后,一般使用百刻计时,每刻即现代的14.4 分钟;而不是现在的九十六刻,每刻15分钟。昼夜长度本来有别,随季节又有变化,于是昼刻夜刻也有很大区别[42]

西汉漏壶是一个圆柱形的容器,文献记载与考古实物可以印证。之后为了解决水流速度不均匀的问题,开始使用浮箭漏与多级漏壶。二级漏壶在东汉张衡的漏水转浑天仪中就已使用。晋代有三级漏壶,唐代有四级漏壶。后来又有渴乌的应用和称漏的发明,平水壶的发明与莲花漏的流行。大科学家沈括的《浮漏议》是全面研究漏壶制造及误差的论文,在漏壶发展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43]

至于《摩登伽经》中的漏刻法,“一刻用水盈满五升,圆筩四寸,以承瓶下。黄金六铢,以为此筩。漏水五升是名一刻”。一刻是用五升水装满的瓶,通过周圆相等、四寸高、六铢黄金制成的圆筒,放在瓶子下面(接水),水漏完的时间长短叫做一刻。出现了瓶和筒二个容器,就是说瓶是泄水壶,筒是控制水流速度的小管。黄金六铢是很轻的重量,制成小管,是很细的,接在泄水壶的孔上,水就只能一滴一滴留下来。就能很好地控制流速。《摩登伽经》中的这部分汉译中使用的“筩”字,就是现代的“筒”字,是在描述一个中空的管子。这体现了古人对于原本的理解之妙与翻译之妙。

3.2.2.3 藏地的漏刻法

时轮里最小的时间单位称为“息”,其定义为壮年男子一呼一吸所需的时间。测息以上的计时单位用滴漏系统。一昼夜为60 个流量,一个流量为60两水,21 600息/(60*60)= 6 息,滴漏一两水等于6“息”,这样就结合成为1-60-60-6的分法。在本书中,为行文的方便,不用流量、一两水这些名称,而改用漏刻、漏分等名称,有时简称刻、分。但是须记住这里的一刻等于钟表上的24分,1分等于钟表上的24秒,1 息等于钟表上的4秒。当与弧刻同时出现时,为区别起见,则称之为“漏刻”等[44]

上文中漏刻等于现代24分钟,依照印度的一刻等于24分的体系。藏传时轮历取自印度,自然会引用一些印度的量度单位。但是众所周知,时轮历直到十一世纪才与时轮法一起传入藏地。不知早在九世纪的前期[45],藏人是否已经应用了《虎耳经》之类的文献?但可以肯定的是,印度历法的要素,早在十一世纪时轮历传入藏地之前就有所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