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小结:中印间天文历法与文学的交流
《虎耳经》来华之后,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主要是阿难与摩登女的情感纠葛故事。两者之间的故事,成为佛陀宣讲《楞严经》的缘起。摩登女也成为诱惑修行者的一个负面形象,而这段经历也成为摩登女悟道的一个手段。明清的话本小说,张大千临摹石窟壁画的摩登女画像,尚小云的戏剧《摩登伽女》,以及民国时风靡上海的“摩登”一词,使摩登女成为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得以在百姓生活中流传开来。在中亚木鹿地区出土的譬喻经话本提纲中,有摩登伽故事的简略本,说明占星文本以外摩登伽故事在中亚也是非常流行的。泰戈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此故事进行了再创作,使旃陀罗女故事成为迄今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一部歌舞剧。《虎耳经》故事在印度、中亚、中国等地文艺界受到广泛的关注,说明此故事强大的生命力。
现代天文学史研究者梳理古代印度传入中国的天学文献时,总是会以《虎耳经》中的星占知识为滥觞。但是到唐代密宗进入中国之前,这些文献都悄无声息。密宗入华之后,不空的《宿曜经》作为占星文献的典范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虎耳经》的诸汉译本又再一次淹没在佛典的汪洋大海中。借着唐代密宗以及日本真言宗对此类经典的重视,《虎耳经》也得以在历史淘汰中保存下来,并沿着丝绸之路东传到了中亚、汉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佛教来华,是全部印度文化的来华。医学、星占这些掌握在印度婆罗门家庭的专学,在皈依了佛教的婆罗门的影响下,也成为佛说的一部分。
印度的天文历法知识,伴随着文学故事,在印度教、佛教等不同信仰之间的流动,传播到中亚、东亚等其他亚洲国家与地区。专门的天文历法知识镶嵌在文学故事传播,并经历一千多年保存下来。由此说明这种“科普”手段对于专门知识的传播,具有持续性和有效性。由此可以领悟到,面向大众的知识普及和传播,门槛应该要低,故事应该曲折生动,人物形象应该独特,情节要有画面感,对话形式有代入感;知识梳理得当,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紧密;技术要有普适性,受众广泛,居家可用,原料易找,简便快捷,容易操作。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文明,印度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强盛的创造力,并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其生产和传播文化的方式方法,值得探究与学习。
【注释】
[1]这三个维度是在2013年1月拜访余欣教授之时,受其启发而得。
[2]如何分类参见本书2.3结论部分。
[3]Zinkgräf 1940,s.118-127.主要参考了本书的结论部分,判断标准则贯穿于全书。
[4]参Sujitkumar Mukhopadhyaya ed.,The ārdūlakar
āvadāna[M].Santiniketan:Viśvabharati,1954.1967:61-62,还有青山亨.
dūlakar
āvadānaの研究[J].印度学仏教学研究,60(30-2),同朋学園における第三十二回学術大会紀要(二),1982.
[5]《舍头谏经》显示出被中亚文本影响过的特征,但考虑到该本并不包含七曜的记录;但现存的中亚本含包七曜的记录,曜属于晚出的概念;那么在此判断现存的《虎耳经》中亚梵本与《舍头谏经》这两个文本没有直接的联系,《舍头谏经》比断代为公元四世纪左右的中亚本年代更早。
[6]周利群.出土的早期星宿占卜文献[C].探索西域文明——王炳华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中西书局,2017.
[7]矢野道雄.星占いの文化交流史[M].勁草書房,2004.
[8]Bill m.Mak.The Transmission of Buddhist Astral Science from India to East Asia— The Central Asian Connections[J].Historia Scientiarum,2015:24-2.
[9]三卷本的说法,参照经录记载与敦煌出土的《摩登伽经》三卷本残卷,邓文宽.跋两篇敦煌佛教天文学文献[J].文物,2000(01):87.
[10]不涉星宿占卜的部分经文内容在本书中不列出。俄藏Дx0059暂时手头没有。
[11]P.2536反面是二十八宿占卜内容,正面是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国际敦煌项目对此文本内容的断定是,“月食在中外官占第十八”,判定的文献来源是《宋书·天文志》,参http:/ /idp.bl.uk/database/oo_scroll_h.a4d?uid=24215242811;recnum=59642;index=5。
[12]月入太微中。若流[星]从横经行大微中者,主弱臣强,诸侯四夷兵不利,行不端,心不正,有耶欲,不受命。有奸人在主庭。四夷难信。(本卷)月入太微中,若流星纵横经行太微中者,主弱臣强,诸侯四夷兵不利,行不端,心不正;心不正,有邪欲不受命。有奸在主庭。四夷难信。(传世本《乙巳占》)
[13]邓文宽,刘乐贤.敦煌天文气象占写本概述[C].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9.该文乃与刘乐贤合作的成果,法文版原载Karine Chemla、Donald Harper、Marc Kalinowski ed.Divination et rationalité en Chine ancienne,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Vincennes,1999:34-79。中文版原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9卷,中华书局,2006:409-424.
[14]黄正建.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49.
[15]萨尔吉.大方等大集经之研究[D].北京大学,2005:117-120.2019年正式出版的文本略有不同,参萨尔吉.大方等大集经之研究[M].上海:中西书局2019:188-192.
[16]A.F.Rudolf Hoernle.Manuscript Remains of Buddhist Literature 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M].Oxford,1916,reprint Amsterdam,1970:121-125,Plate XX,No.3,Obverse.
[17]A.F.Rudolf Hoernle.Manuscript Remains of Buddhist Literature 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M].Oxford,1916,reprint Amsterdam,1970:103-108,Plate XX,No.1,Obverse.
[18]邓文宽,刘乐贤.敦煌天文气象占写本概述[C].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7.该文乃与刘乐贤合作的成果,法文版原载Karine Chemla、Donald Harper、Marc Kalinowski ed.Divination et rationalité en Chine ancienne[M].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Vincennes,1999:34-79。原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9卷,中华书局,2006:409-424.
[19]星,【宋】【元】【明】【宫】读作“生”,可能是理解上的错误。
[20]前有一字划去,估计是抄写错误。
[21]右,传世本读作有。
[22]西方星,应为总结前面“觜参”等七个星宿。
[23]写法有异。
[24]传世本无“足”字。
[25]冝,宜的异体字。
[26]冝,宜的异体字。
[27]至,传世本读作“人”。
[28]冝,宜的异体字。
[29]声,传世本读作“称”。
[30]冝,宜的异体字。
[31]是,传世本读作“氏”。
[32]法事,传世本读作“法”。
[33]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宝幢分第九三昧神足品第四》,第13 册139页中栏24—140页上栏13。
[34]宇野順治,古泉圓順.復元トルファン出土二十八(七)宿占星書[J].竜谷大学仏教文化研究所紀要,2004(43):44-63.
[35]二十七宿与二十八宿并存于早期入华的宿占文献中,根据录文内容,特修改原录文标题中的二十八(七)宿占星书,为二十七宿日月蚀、地震星占书。
[36]原录入在星名、句读上有多处不当,特此进行相应修订,并以中文简体登出。
[37]觜宿,录入者误作嘴宿。
[38]录入者在女宿前构拟了牛宿,按照二十七宿的排列,可以去掉。
[39]录入者断句为,宜取特牛角,祀烧熏香木。
[40]湖北睡虎地秦简《日书》与甘肃放马滩秦简《日书》中,也体现出以星宿值日的占卜方式。以刘乐贤为首的学者不认可《日书》星宿占文是星占术的占文。他以搜集整理古代中占辞的《开元占经》卷六十至卷六十三所载的二十八宿占为例,认为只有满足两个特点才是星占:其一,占测的依据是星宿的形态变化以及星宿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其二,占测的事情总是与国家或兵事有关。而《日书》的星宿占文,以睡虎地秦简甲种“星篇”所载二十八宿占(第六八简正至九五简正)为例,有两个特点:占测的依据只是星宿的名字;占测的事情都与日常生活相关。此种分类方式为天文学史研究者如江晓原等学者反对。
[41]刘乐贤.简帛数术文献探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8.
[42]Bill M.Mak,The Transmission of Buddhist Astral Science from India to East Asia:The Central Asian Connection[J].Historia Scientiarum,2015:24-2.
[43]周利群.圣彼得堡所藏梵文写本释读新进展[J].文献,2017.
[44]Bill M.Mak,The Transmission of Buddhist Astral Science from India to East Asia:The Central Asian Connection[J].Historia Scientiarum,201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