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中国传统典籍以及佛经中常见的地震理论
中国古代的地震,通常都是用阴阳失序与天人感应的理论来解释的。最早的地震理论出自《国语·周语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意思是说阳伏在下面,被阴压迫而不能上升,于是产生了地震。此类阴阳失序导致地震的理论,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天人感应学说,主要是指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西周三川都发生地震,伯阳父认为这是周朝将亡的征兆。地震这一自然现象被认为是天给人的警示。统治者如果无德,则会出现地震这样的异兆,导致亡国。统治者如果修德,则不会出现异兆,长治久安。从周代起,中国就有了地震成因的理论以及天人感应影响下的地震占辞。
后代也陆续有关于地震成因以及地震占卜的文献出现。唐代瞿昙悉达编著的《开元占经》,其中辑录各种文献所阐述的地震成因。《春秋公羊传》有:“臣专政,阴而行阳,故地震。”董仲舒《对灾异》有“地者,阴之类也。动者,后宫臣下专主之盛,阳衰,故致疾疫,当制后宫齐御百官以救之。”[1]这两者是典型的用阴阳理论来解释地震。从天人相应的角度来说,地震是因为阴盛阳衰,对于朝廷来说,皇帝为阳,臣下为阴;对于后宫来说,皇帝为阳,后宫妃嫔为阴;发生地震要制衡的是臣下,尤其是大臣、强臣,另外要制衡的是后宫妃嫔的力量。
《开元占经》辑录的提到地震后果的占辞,主要有兵乱,有饥荒,死亡之类。其中强调比较多的还是臣下作乱,会导致“人主不安”,“四海有兵丧”。
京房曰:地动蹶屋室人,天下兵行。地移,或西或东,不列王公,此谓不公其行也。地动动床,木岁大熟。地动,教令从臣下出,必有流身饥亡。地动,有赤水出,司马戮。地动,疾惊牛马,禽兽变动,天子失地。地独动于灵庙中及朝廷,邑有乱臣且凶。国无忠臣,地动不已。地比四五日动,人主不安。地数动,杀人,贼臣暴。地以春动有音,岁不昌。以夏动有音,人主有丧。以四月动有音,五谷不熟,民大饥。以五月动有音,人主有丧,民流亡。以六月动有音,少老多死,岁恶。以秋动有音,大兵起。以九月动有音,殃大。以冬动有音,人主有丧,兵起。以十月动有音,其邑有兵行。以十一月动有音,其邑有大兵丧及民饥亡。以十二月动有音,其邑有兵行。
《地镜》曰:地动,三年,其国民流东西;动十日以上,必有兵。地动千里,是谓阴盛阳衰,人君犯四时兴土功,不出年,国有丧。地动坏城郭宫室,是谓阴道失,四海有兵丧[2]。
上述引文对地震的占卜属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下的说辞。值得注意的是,文献中对于不同月份的地震进行了占卜,列举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四月、五月、六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这些月份,占辞有“少老多死,岁恶”以及“人主有丧,兵起”等等。这些占辞结合时节,对于农业生产生活有一定的预警救灾作用。
佛经中记载的地震,通常都是佛陀的活动引起的。如《长阿含经》中的地震八种因缘记载,在巴利语《长部》[3]《佛般泥洹经》[4]都有相似论述。
佛告阿难:“凡世地动,有八因缘。何等八?夫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大风有时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动,是为一也。复次,阿难!有时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观地性少,欲自试力[5],则普地动,是为二也。复次,阿难!若始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地为大动,是为三也。复次,阿难!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胁生,专念不乱,则普地动,是为四也。复次,阿难!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当于此时,地大震动,是为五也。复次,阿难!佛初成道,转无上法轮,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所不能转,则普地动,是为六也。复次,阿难!佛教将毕,专念不乱,欲舍性命,则普地动,是为七也。复次,阿难!如来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时,地大振动,是为八也。以是八因缘,令地大动。”[6]
由上可知,佛经中的八种地震成因,其中有六种是由佛陀生平的重大事宜引起的,分别是佛陀入胎、出生、成道、初转法轮、欲入灭、涅槃。其他两种之中,一种是因比丘比丘尼的神通所致,一种是由于自然地震所致。在古代印度的宇宙观中,地在水上,水息止在风上,风息止在空中,空中有风那么水则受到扰动,于是大地震动,是为自然地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震成因是阴阳失序,其对地震的占卜也是集中在臣下作乱,会导致“人主不安”“四海有兵丧”。佛经文献中地震,主要是由于佛陀出生这样的佛陀生平重大事宜引起的。两相比较,会发现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和体系。佛经带来的印度文化,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
佛经文献中地震成因,除佛陀生平重大事宜之外,有一条成因值得注意,即上文所引用过的“夫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大风有时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动,是为一也”。这是在描述印度传统自然观影响下的地震成因。这个简单句子中提到了水、风、空这几大自然元素,并且详细说明了它们彼此间的依存关系,给出了地震的根本原因即“空中大风有时自起”。这样的观点,很有印度特色,但过于简单,在其他佛经中还能找到更详细的地震占卜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