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回望这些年的学术历程,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博士导师——北京大学段晴教授。自梵语启蒙之日,便跟随段师学习。她将我带入燕园,指引我深入宝藏专攻梵文星占,而且创造各种交流和深造的机会,我将永远铭记于心。论文写作过程中,段师不吝费时,每周五约至咖啡厅,逐字逐句检查我的翻译以及研究部分,帮我删除冗余,厘清概念,疏通全文,其认真仔细让晚辈汗颜,其师生情缘让学生没齿难忘。近些年来,段老师出版了《于阗佛教古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丛书》《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佉卢文尺牍》《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梵文基础读本》《波你尼语法入门》等著作,为等待着第二个“藏经洞”的人文学界提供了大量一手文献。学生驽钝,当年未能消化恩师教导之百一,如今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仍然反复琢磨、体会老师方方面面的教诫。如果人也跟社会一样有“轴心时代”,那么对我而言,燕园五载是学术历程和人生历程中最关键的一段时期。燕园之前所有的学习都在为进入这个阶段积累,之后所有的时期都在回望这个阶段,都得益于这个阶段恩师段晴教授帮忙打下的基础。
在北大攻读梵语巴利语博士学位的前两年,几次选题未果,从未想到有一天会走上佛教天文学研究之路。日本创价大学的辛岛静志教授在整理大英博物馆梵文残片时就留意到《虎耳譬喻经》ārdūlakar
āvadāna)的梵文残片。开始俄藏圣彼得堡梵文残本的整理工作后,发现此经有一组二十多页的贝叶,前人研究甚少,建议以此作为博士论文选题。我有幸接手了此经作为博士论文,时为2010年夏。选题确定后,我参加了辛岛教授组织的每两周一次的婆罗迷研修班(Brahmi Club),前后一年多时间与他本人、玉井达士博士以及长岛润道博士一起读《虎耳譬喻经》的梵藏汉对勘本。此对勘本在2015年访问日本成蹊大学的春天,经过反复的校对得以最终出版,题名是“来自中亚的《虎耳譬喻经》”。本希望辛岛教授对本书稿给予批评指正,孰料他在睡梦中往生净土,不胜唏嘘。
2011年秋天,我申请了“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项目”,在2012年的春天到了日本京都产业大学,跟随矢野道雄教授研读《虎耳譬喻经》梵文写本。因为该经的汉译本是重要的汉译佛教天文史料,从事中印天文学史的研究者早就注意到这部经。矢野教授在我抵达之日,赠送了一套他自己托人购得的圣彼得堡中亚梵本照片。之后的阅读过程中,他不断将我研究所涉及的各种一手二手的文献无偿拷贝给我,并帮忙购买了牛津大学的《虎耳譬喻经》梵文本残片。这些资料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以及之后的这些年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资料之外,矢野教授所提出的问题,教授的方法,都成为我后来学术生涯中的指路明灯。
从日本回国后,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此间,王邦维教授对此论文有兴趣,让我在他的课堂上报告此论文,老师以及同学都给了很好的批评指正意见。尤其是从事印度医学史研究的陈明教授,花了他的半节课时间来指正我的论文。其他先后赐正论文的老师还有,钮卫星教授、余欣教授、邓文宽教授、葛维钧教授等。
特意要致谢的还有已经是杰出的青年学者、年龄上算是我的学长的诸位:萨尔吉博士、叶少勇博士、罗鸿博士、麦文彪博士、任小波博士、岩尾一史博士、西田爱博士。2013年春天,岩尾博士参加了我的预答辩,并全文修改了我的谬误千出的论文,之后也不辞劳苦地提供各种帮助,让我不断成长。
另外,钮卫星老师在去年冬天耐心地修改了难以卒读的论文半成品,邓文宽老师以及哥伦比亚同学洛笛歌(Loukota Sanclemente Diego)全文修改了当年预答辩稿的论文,我也希望已经全部吸收他们的批评指正,但恐怕论文仍然是谬误百出,这都是我个人的错误,与所有的师友无关。
一向严厉的高鸿老师在博士预答辩时,说到我在读博几年进步很大,备感欣慰。与我一起求学的诸位,很多人都是如飞龙一样在天上遨游,而我的学习速度就如同地面上的爬虫,从以前到以后的很多年,我都要感谢大家的不嫌弃。这些同学有:张雪杉、吴赟培、李颖、朱成明、迪亚哥、李灿、吴蔚琳、皮建军、普仓、李函思、孙皓、查克利、关迪、于怀瑾、张远、朱竟旻、范晶晶、萧贞贞、席琳。京都大学的吕鹏、广濑匠等同学,给我在日的学习生活提供各种便利,是访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偶遇于燕园的竹下大辅君,无论风霜雪雨,每周准时来跟我一起读善波周先生1952年写就的学术文章。其他印度、日本、泰国,当然还有中国的朋友,感谢这一路来的陪伴与支持,遇到你们是我的幸运。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的本科母校,初涉学术之途,是在藏学专家沈卫荣教授“学术爱国”的号召下开始的。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是在王炳华教授的课堂中生发出来,由孟宪实教授指导写作并推荐发表的。小子不敏,感谢诸位老师不嫌鄙陋,常予鼓励,出手相助。2018 年是本科毕业十周年纪念,因故不能回校相聚,感谢公共管理学院和国学院同学们的惦记。
在上海交通大学做博士后期间,合作导师钮卫星教授赴美访学一年,我旁听了江晓原、关增建、纪志刚等多位教授的课程。钮老师回国后的一年以及我出站后的这若干年,一直对我不断提携和提点,并推荐我申请李氏基金前往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学。本书放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外科学文化交流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出版计划中,并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宝锁博士担当编辑,是我的荣幸。
入职北京外国语大学之后,学校学院诸位领导老师,以及李颖、李灿等同事,在科研教学工作上给与了诸多的支持。现在亚非地区研究教研室已有第三届研究生,梵语巴利语教研室也有第一届本科生。每念及此,胸中总升起欣欣向荣之感。
最后,感谢我的婆家和娘家人,支持我的选择,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小女素绚的到来,给家庭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我感受恩义难报,唯有精进不悔。
周利群
2020年6月30日定稿于北京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