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时间单位换算之一
尼泊尔梵文精校本(简称尼泊尔本)M54.3-54.7:
ki bhos triśa
ko k
a
asya parimā
am? ki
lavāsya? ki
muhūrtasya?tadyathā bho
Pu
karasārin!striyā nātidīrghahrasva
kartinyā
sūtrodyāma
|eva
dīrghas tatk
a
am |vi
śatyadhika
tatk
a
aśatam eka
k
a
a
|
a
hik
a
ā eko lava
| tri
śallavā eko muhūrta
| etenakramasambandhena tri
śanmuhūrtam eka
rātridivasam anumīyate |
译:
帝腾伽啊,刹那的测量是怎样的?罗婆[1]呢?分呢?
莲花实啊,如此,女人抻线[2]不长也不短的时间,这个长度就是一个呾刹那。一百二十个呾刹那是一个刹那。六十个刹那是一个罗婆。三十个罗婆是一个牟呼栗多[3]。如此三十牟呼栗多次第相续是一个昼夜。
换算成等式:
120呾刹那(tatka
a)=1剎那(k
a
a)
60剎那=1罗婆(lava)
30罗婆=1牟呼栗多(muhūrta)
30牟呼栗多=1昼夜(ahorātra)
《虎耳经》中这个度量体系与《大唐西域记》中所提到的时间单位几乎一模一样。《大唐西域记》卷二:
时极短者,谓剎那也。百二十剎那为一呾剎那,六十呾剎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昼三夜三)。居俗日夜分为八时(昼四夜四,于一一时各有四分)[4]。
整理成等式即如下:
120刹那(ka
a)=1呾剎那(tatk
a
a)
60呾剎那=1罗婆(lava)
30罗婆=1牟呼栗多(muhūrta)
30牟呼栗多=1昼夜(ahorātra)
《虎耳经》与《大唐西域记》换算比例基本是一样的,差别只在于《虎耳经》尼泊尔梵本中最小时间单位是呾刹那,而《大唐西域记》中最小时间单位是刹那。梵本《虎耳经》相对应的汉译本如下:
《摩登伽经》卷二:
我当复说剎那分数。妇人纺綖,得长一寻,是则名为剎那时也。六十剎那,名一罗婆。三十罗婆,名为一时。此一时者,日一分也。凡三十分,为一日夜[5]。
汉译本《摩登伽经》中使用单位是刹那、罗婆、时/分、日夜,缺少呾刹那,但其他时间单位以及换算皆同上述文献。
《舍头谏王子二十八宿经》卷一:
又问,何所是节,何所是限,何所须臾。摩登王曰:“譬如有人切三尺缕,不长不短,是号为节。计六十节,名之曰限。计十二限,名曰须臾。如斯计之,昼夜流过,又三十须臾。”[6]
《舍头谏经》所用单位是节、限、须臾、昼夜,对应的是刹那、罗婆、须臾、昼夜。其中与其他版本不同的是,缺少呾刹那,通常30 罗婆=1 牟呼栗多,而此处是12罗婆=1牟呼栗多。《虎耳经》尼泊尔梵本,《大唐西域记》里的换算体系比较类似,《舍头谏经》与两者有比较大的差异。
与《虎耳经》尼泊尔梵本中的时间单位换算记载对勘,《摩登伽经》比《舍头谏经》与尼泊尔本更为接近。相对来说,《摩登伽经》与《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也更为接近。一致的时间度量单位似能说明,两者所涉及的度量体系无论在使用的地域以及年代上都更为接近。《舍头谏经》与《大唐西域记》差距较大,恐说明使用此度量体系的地域不一样,年代也相差甚远。从文献断代上看,《摩登伽经》应完成于《舍头谏经》之后,与《大唐西域记》的时间更为接近。
《虎耳经》尼泊尔梵文精校本还有一段对于时间换算体系总结性的文字:
M56.7-57.4
tatka
a
k
a
o lavo muhūrta
|tatra tri
śatitamo bhāgo muhūrtasya lava
|
a
itamo bhāgo lavasya k
a
a
|vi
śatyuttarabhāgaśata
k
a
asya tatk
a
a
|tadyathā striyā nātidīrghahrasva
kartinyā
sūtrodyāma
|eva
dīrghas tatk
a
a
/
viśatyuttarak
a
aśata
tatk
a
asyaika
k
a
a
|
a
i
k
a
ā eko lava
|tri
śallavā eko muhūrta
|etena kramayogena tri
śanmuhūrtam ekamahorātram | tri
śad ahorātrā
y eko māsa
| dvādaśa māsā
sa
vatsara
|
caturojāśveta
sam
ddha
śarapatho 'tisam
ddha udgata
sumukho vajrako rohito balo vijaya
sarvaraso vasu
sundara
parabhaya
|raudrastārāvacara
samyama
sāmpraiyako 'nanto gardabho rāk
aso'vayavo brahmā ditirarko vidhamano āgneya ātapāgnirabhijit | itīmāni muhūrtānā
nāmāni ‖
译:
呾刹那、刹那、罗婆、分,于此,牟呼栗多的三十分之一是一个罗婆,罗婆的六十分之一是刹那,刹那的一百二十分之一是呾刹那。即一个女人抻一根线,不长也不短这样的时间长度称为呾刹那。
一百二十个呾刹那是一个刹那,六十个刹那是一个罗婆,三十个罗婆是一个牟呼栗多,次第相应地三十个牟呼栗多是一个昼夜。三十个昼夜是一个月。十二个月是一年。
这些是诸牟呼栗多的名称:四生、白、富、箭道、富、升、善面、金刚、红、力、超、味全、世、美、后怕、凶暴、星域、禁、统摄、无尽、驴、罗刹、支、梵、断、光、分离、火、苦火、胜。
此处是对前面部分的总结,翻来覆去地说明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简单列举了这些牟呼栗多。这一段文字,在两个汉译本中皆无。由此似可看到梵文本早期口耳相传的传统。一些内容为了方便记忆,而被反复地说[7]。然而汉译本则可能是译者省略了重复部分。古代译经大师鸠摩罗什言:“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8]鸠摩罗什明确地说出了梵文繁而汉文简的特点。众所周知,他在自己译经,崇尚义译、简练,与玄奘译同一部经,鸠摩罗什的篇幅要小得多,这就是他经常删减重复部分的结果。或许《虎耳经》汉译本重复性文字的省略,是译者有意为之。
通过对以上几个平行文本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套印度古代的时间换算体系在不同文本中是有差异的。《舍头谏经》叙述简洁,与《摩登伽经》《大唐西域记》版本差别较大,可能是在不同地域使用导致的。《大唐西域记》与《摩登伽经》比较接近,但个别名称有些差异,如最小单位是呾刹那还是刹那。《摩登伽经》中的时间单位整理如下:
120呾刹那(tatka
a)=1剎那(k
a
a)
60剎那=1罗婆(lava)
30罗婆=1牟呼栗多(muhūrta)
30牟呼栗多=1昼夜(ahorātra)
30昼夜=1月(māsa)
12月=1年(savatsara)
在《虎耳经》中不仅有上文这一套常见的时间换算体系,还有不常见的涉及漏刻法的一套时间换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