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西域出土的早期宿占文献[6]

7.2 西域出土的早期宿占文献 [6]

上文论证了《虎耳经》汉译本《舍头谏经》《摩登伽经》与《虎耳经》中亚梵本故事与天文历法知识上的关联,如此可知《虎耳经》从印度传播到中国路线很有可能是取道古代于阗的沙漠丝路南道。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经文献中,类似于《虎耳经》早期宿占内容的文本具有一席之地。较之流行到现代的行星占卜(古代称曜),使用黄道坐标二十八(七)宿的宿占属于技术含量略低,时代略早的占卜体系。此类文献中的占卜内容,不仅契合汉地人的希冀与恐惧,也在中亚地区获得欢迎,甚至衍生了新的创作。

前辈学者主要以善波周、薮内清、矢野道雄、麦文彪等学者贡献比较多。矢野道雄先生的《星占的文化交流史》[7]一书构架古代世界星占交流的框架,麦文彪《从印度到中亚的佛教天文学:中亚的联系》[8]一文细化中亚丝路上佛教天文学的科技传播历史图景。下文进一步聚焦星宿占卜文献,整理西域丝路沿线出土的佛教或世俗文献,回溯一千多年前人们的恐惧与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