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小结

4.5 小结

本章讨论了《虎耳经》中记载的星宿特性。《虎耳经》中的星宿的主神,与《占星吠陀支》一样,主要是吠陀时期的神,火神、因陀罗等。这些神主导这些星宿,对于新生儿命名以及治病时候的祭祀很有意义。另外,《虎耳经》中按照人间社会创造的星宿世界,在种姓基础上,引入族姓(gotra)来规范,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古代印度人的分野概念有龟分与区域分野两种,在《虎耳经》中都有体现。《虎耳经》中的分野记载,因其简单、不是成熟的体系,看起来早于《阿闼婆吠陀注》与《广集》的相关记载。

【注释】

[1]善波周.摩登伽經の天文歷數について[C].小田·高畠·前田三颂壽紀念:東洋學論叢,1952:173-188.

[2]David Pingree&Patrick Morrissey.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Yogatārās of the Indian Nakatras[J].Journal of History of Astronomy,vol.20,1989:99-119.

[3]Michio Yano.The Nakatra System of Atharvaveda-Pariśia[J].Journal of Indological studies,Nos.28 &29,2016-2017:65-74.

[4]此处的瑜伽与风靡全世界的健身运动Yoga是一个词,但是指的月亮和星宿之间的一种相互之间的关系,用现代物理学的词汇来说,就是指相对运动。

[5]孟嗣徽《〈五星及廿八宿神形图〉图像考辨》(修订本),辑入故宫博物院主编.故宫博物院十年论文选[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502-522.孟嗣徽.五星及廿八宿神形图与星象崇拜[C].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讨论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701-717.

[6]炽盛光佛变相图图像研究[M].《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1-148.炽盛光佛变相图图像的形成与发展(上),发表于《南海》第174期,44-49页;炽盛光佛变相图图像的形成与发展(下)[J].南海,台北:南海杂志社,1997(175):48-55.

[7]《虎耳经》尼泊尔梵文精校本的翻译,参见本书下篇中的文本一。

[8]星宿的食物,目前积累很少,在本书就暂时不做讨论。

[9]此部分材料来自牛津本,而非辛岛静志领衔整理的圣彼得堡本,是笔者结合矢野道雄教授所赠照片,根据A.F.Rudolf Hoernle 1893年发表在《孟加拉亚洲学会学报》上的转写而整理的,尚未出版。

[10]尼泊尔梵文精校本为一颗星,《舍头谏经》为五颗星,与中亚本同。

[11]bhaspati,M与CN均为vhaspati。

[12]Ālamba,一个牟尼仙人名字。

[13]Kati,众友仙人之子,Kātyāyana一族祖先。

[14]Ālamba,一个牟尼仙人名字。

[15],罗刹名。

[16]Shastri 2005:39-40.

[17]行祭人,指为谁的缘故而举办的祭祀,那人便是行祭人。

[18]Shastri 2005:40.

[19]《大正藏》第12卷,第375号,《大般涅槃经》,第690页28下栏—第691页上栏。

[20]神与星宿的联系这一部分,感谢吴赟培博士的启发与提供资料。

[21]孟嗣徽.五星及廿八宿神形图图像考辨(修订本)[C].辑入故宫博物院主编《故宫博物院十年论文选》,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502-522.

[22]定义参《中国佛教》的五族姓词条以及梵和大辞典的gotra词条。

[23]此定义来自《汉语大词典》“分野”词条,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第二卷[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580.

[24]李勇.对中国恒星分野和分野式盘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11(1):21.

[25]李勇.对中国恒星分野和分野式盘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11(1):25,表一.

[26]proapadānām*:S.e.for proha°.

[27]嘴,是指觜宿,在古代文献中出现数次,可能是觜的异体或误写,下同。

[28]Jyeā:S.e.for Jyehā.

[29]adhvika:“Traveler”;k-av(StP)23r1:Mūlo adhvikānā / adhvagānā.

[30]vida:S.e.for via(=Pkt)<Skt.via?

[31]Dhaniā:S.e.for Dhanihā.

[32]adharvakānā:For *atharvaka~;cf.Skt.ātharvika(“relating to the Atharva-veda”[MW,s.v.]);Ch1.百毒宿者。主诸药草及外异道。

[33]gandhāra:Cf.k-av(M)gandharvāā.Tib.dri za rnams la.

[34]價,应为贾(賈)之误。

[35]昂错误,应为昴。

[36]十六国信息参照了以下书籍:林承节《印度史》只简单地提到了十六国,没有详细展开。刘建、朱明忠、葛维钧的《印度文明》详细列举了十六国。B.C.Law 的《古代印度历史地理》(Historical Geography of Ancient India)一书,按照北印度、南印度、东印度、西印度、中印度五个区域,按照字母顺序介绍古代的国家和城市。Romila Thapar 的《早期印度——从起源到1300年》(Early India,from the Origins to AD 1300)提到了十六国,Upinder Singh《古代和中世早期的印度历史》(A History of Ancient and Early Medieval India,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12th Century)一书详细列举了十六国、也详细谈到了种族部族,逻辑清晰,是一本很好的参考文献。

[37]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M].上海:中西书局,2012.《大般涅槃经》:世尊,有其他大都市,如瞻波城、王舍城、舍卫城、娑及多城、乔萨罗城、波罗奈城,惟愿世尊在那里入般涅槃。那里有众多富裕的刹帝利,富裕的婆罗门,富裕的家主,都崇信如来,他们会供养如来身。

[38]研究表明,越南的占婆是从南印迁来的人所建立的,时间在十世纪以后,与公元前六世纪繁荣的东印度的瞻波城没有什么关系。

[39]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M].上海:中西书局,2012,《大善见王经》.

[40]《阿闼婆吠陀注》第56章,参George Melville Bolling and Julius von Negelein,The Pariśias of the Atharvaveda,Vol.1,parts 1 and 2(all published),Leipzig:Harrassowitz 1909-1910。

[41]参《广集》14、17、18章,参Varāhamihira's hatsahitā(Version 4.3,May 8,1998),digitalized by Michio YANO and Mizue Sugita,based on the edition of A.V.Tripāhī,(SarasvatI Bhavan GranthamAlA Edition),with reference to H.Kern's text and his translation。

[42]详情参见Maejima & Yano 2010,1130-1131。

[43]sādharaa:S.e.for sādharaā?

[44]caturthomaalā:S.e.for caturthamaalā.

[45]°maala:S.e.for °maalā.

[46]sādhāraa:S.e.for sādhāraā.

[47]Bhaśa· devo:S.e.for Bhargode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