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小结

5.6 小结

《虎耳经》中的地震分类和占卜,看似是零散的,没来由的,但是其中能反映出来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雷震会有大云、闪电、雷声伴随,与雷神的形象相符。水地震就会产生海豚、鱼、鳄鱼形状的云,会使水边和水里生长的生物死亡或者生长,会使工作在海边或者河边的人死亡。风地震会在七日之内,刮着狂风,产生烟尘,撼动树木。火地震会产生流星陨落、天空变红的现象,所导致的灾害会有火灾、热病、河流干涸等。

上述占辞反映了五个方面。第一,人们将其他自然现象都捏合在地震这一个自然灾害里面了,如闪电雷鸣、沙尘、流星、旱灾。在对自然认识不那么清晰的古代社会,将不同的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可以方便人们的记忆,加深人们对灾害的认识。第二,人们的地震占卜体现他们当时的分类观念,水生物自然是与水有关的,旱灾火灾自然是与火有关的。这些联系都是最原始、最朴素、最直接的联系。在便于理解的分类之外,也有很多不好理解的看着没什么联系的分类,值得进一步探索。第三,地震之后会产生痢疾、炎症、呕吐等疾病,反映了人们一定的公共卫生意识。某种地震会产生某些特殊疾病,如此占辞对人们生活具备一定的指导作用。第四,不同地震会使不同职业的人们受害。比如,水地震会使在海边或河边的人死亡,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个经验总结,是人们为了规避灾害而对不同职业人群提出的警示。第五,不同类型地震会使不同地区人们受害可以考虑为,因为地质条件差别,在某些地区地震带来的灾害主要是集中在哪些方面,如恒河岸边的毗提河地区所遭受的地震是水地震。

《虎耳经》中记载的地震理论与中国古代本土形成的地震理论以及佛经中常见的地震理论都是不一样的。在《虎耳经》中,表现的是由雷、水神、风神、火神四个自然神划分的地震以及按照星宿日地震所进行的占卜所组成的如此庞杂的地震体系。中国古代占卜文献则主要是阴阳理论指导下地震导致兵乱的地震占卜体系。佛教文献中,则主要是指由佛陀生平重大事宜引起的地震。即便是一般佛教文献中记载稀少的自然地震,也是朴素的四大元素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导致地震,与自然神引起的地震是有很大区别的。《虎耳经》地震文献中体现出来的古代印度宇宙模型,大地母亲中央屹立着最高的凯拉什神山(Kailāsa),类似于佛教文献中的须弥山,日月星辰都是绕着凯拉什神山运转,雷、水神、风神、火神所代表的空、水、风、火四大基本元素撼动大地,引起地震。从此角度上来看,佛教文献中的宇宙模型基本上与印度婆罗门传统文献所表现的宇宙模型是差不多的。而中国传统的文献中,阴阳失序导致地震,此为天为阳地为阴的宇宙起源思想影响下的产物。中印不同的地震理论,所反映的是中印文化中不同的宇宙模型和宇宙起源思想。

《虎耳经》中的地震占卜,与占卜文献《广集》中相关记载最接近,与《阿闼婆吠陀注》的接近程度次之。由此说明《虎耳经》与《广集》《阿闼婆吠陀注》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从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可以知道这三种文献中的地震占卜部分,是同源而异流的文献。由《广集》和《阿闼婆吠陀注》的年代,也可以得知《虎耳经》是公元前十世纪之后的《阿闼婆吠陀注》与公元六世纪的《广集》之间的作品。

除地震外,《虎耳经》的占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宿值生人、宿值建城、宿值下雨、宿值宜与不宜之事、宿值愈疾、宿值脱牢、痣的预言等。《虎耳经》文本展现一个占卜的系统,囊括古代人们生产生活的绝大部分要务。皆为基于宿值的占卜,即星宿占卜中的宿占,可将其看作一种择吉的系统,就如同中国的通书那样,标明了每天宜与不宜的事情。亦可将其视为一个包含个人占卜、军国占卜以及历法的早期占卜系统,在行星系统尚未成为主导的时候,人们以星宿值日作为主要的纪日方式和占卜方式。

【注释】

[1](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薄树人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5-74.

[2](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薄树人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5-74.

[3]段晴等译.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M].上海:中西书局,2012.

[4]高楠顺次郎编.大正新修大藏经[M].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佛般泥洹经》卷一,CBETA,5号,165页上栏27—中栏10。

[5]欲自试力,义为得道的比丘、比丘尼等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得道,则试试自己的能力,而产生了地动。在正仓院圣语藏本即天平写经,作“知识”,其余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大藏经皆作“自试”,大正新修大藏经本作“知试”。结合上下文,选择“欲自试力”为定本。

[6]从佛教文献成立时间角度考察,有偈颂的文献比较早,故此处引用了包含散文和偈颂的文献,参高楠顺次郎编.大正新修大藏经[M].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长阿含经》卷二,第15页下栏28—16页中栏10。偈颂与散文内容基本相同,故不列入正文中。

[7]《阿闼婆吠陀注》文本参照:George Melville Bolling,and Julius Negelein,The Pariśias of the Atharvaveda[M].Vol.1,parts 1 and 2,Leipzig:Harrassowitz,1909-1910.

[8]《广集》文本参照:矢野道雄 杉田瑞枝 訳.ヴァラーハミヒラ占術大集成(ブリハット·サンヒタ)[M].平凡社東洋文庫,1995.A.V.Tripāhī,Varāhamihira's Batsahitā[M],1998.N.C.Iyer translated,The Batsahitā[M],Delhi:Sri Satguru Publications,second revised edition 1987.M.Ramakrishna Bhat,Varāhamihira's Bhatsahitā[M],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1st edition,1981,reprinted,2010.

[9]关于文本的判定,具体参见本书第1章与第7章。

[10]熊谷孝司.古代インドにおける预兆の研究—地震の場合—[C].印度学宗教学会論集,第29号别册,平成14年(2002).

[11]熊谷先生的文章,侧重于地震发生之前的前兆,如云霞、大风、火灾、流行病等。阅读《虎耳譬喻经》,却发现相关地震文献,都是在描述地震发生后的情形,而并非地震之前的。与熊谷先生的理解的严重分歧在对于saptābhyantara 这个词的理解,abhyantara 是指紧接之后,saptābhyantara是说地震发生之后紧接着的七天。之后的《广集》和《阿闼婆吠陀注》相关地震占卜,也是侧重于地震发生后,而非地震发生前。希望日后能与熊谷先生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12]本章所使用《虎耳经》地震占卜内容译自 Mukhopadhyaya,Sujit kumar ed.,Theārdūlakarāvadāna[M],Santiniketan 1954: Viśvabharati,参考 Sharma,Sharmistha,Astrological lore in the Buddhist ardūlakarāvādana[M],Delhi,India:Eastern Book Linkers,1st edition,1992:48-56。

[13]Indra,通常在佛经等文献中音译为因陀罗,指吠陀时期的雷神与战神,众神之首,此处译为雷神,是为了与其他自然神如火神、水神、风神对应,帮助读者理解。

[14]《虎耳经》108.9—110.2。

[15]《广集》第32章,1—7颂。

[16]吉祥这个词,原文是praśasta,在梵英大词典中,直译是被称赞的(praised),引申为吉祥(auspicious)的意思。

[17]《虎耳经》118.13—119.11。

[18]《阿闼婆吠陀注》第62章4.1—4.7为主,参第57章4.1—4.7。

[19]《广集》第32章,16—19颂。

[20]《虎耳经》119.12ff。

[21]《阿闼婆吠陀注》第62章3.1—3.6为主,参第57章3.1—3.6。

[22]《广集》第32章,20—22颂。

[23]《虎耳经》120.9—121.6。

[24]《阿闼婆吠陀注》第62章2.1—2.8为主,参第57章2.1—2.7。

[25]《广集》第32章,8—11颂。

[26]《虎耳经》121.7—121.12。

[27]《阿闼婆吠陀注》第62章1.1—1.9为主,参第57章1.1—1.8。

[28]《广集》第32章,12—15颂。

[29]三种文献中都有的以四种自然神分类的地震,是熊谷孝司2002的观点。熊谷分析不同点时,对于虎耳经处理甚为模糊,可能他所说制作的表3标题中就有错误,表中的情境并不是在薄晨薄暮才出现的,而是地震后七天出现的。关于地震后七天根据景象进行的地震分类,《虎耳经》这一点与《广集》《阿闼婆吠陀注》七天前的预兆有很大差别。不知他所根据的文本到底是不是《虎耳经》尼泊尔精校本。

[30]《虎耳经》110.5—110.10。

[31]《虎耳经》113.11—113.14。

[32]《虎耳经》118.7—118.11。

[33]2012年2月到5月访问京都产业大学时,受矢野道雄教授启发而得此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