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虎耳譬喻经》中的星宿特性

第4章 《虎耳譬喻经》中的星宿特性

《虎耳经》涉及星占部分,主要是基于二十八(七)星宿的占卜预言,其中包含的星宿特征如名称、星数、形状、广度等,是珍贵的天文学史料,几乎每一个研究《虎耳经》的前辈学者都会涉及。这里介绍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研究。

最早的应该是善波周1952[1],他结合京都大学的梵本、德格版藏本以及两个汉译本制作了“二十八宿异本对照表”,从名称、星数、形状、广度等四项出发,比较了每一个星宿在不同文本中所体现的描述上的差异,又针对名称、星数、广度、四方的星宿配置、二十八宿与二十七宿的体系等进行了论述,善波也给出了二十八宿与现代相当的星名的对照。这样视野开阔的讨论,对于《虎耳经》中的星宿特征的研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1989年,平格里与莫里西(Pingree &Morrissey)所发表的著作[2],用数理天文学的方法整理、比较了从《祖父历数书》(Paitāmahasiddhāta)到十六世纪各种历史文献中的星宿在天空的位置,并且与2000年现代星宿位置相比,让读者可以清楚了知古代与现代的差别。

矢野道雄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复提到《虎耳经》,Yano 2017[3]研究了《阿闼婆吠陀注》中的星宿体系,这是与《虎耳经》一样以昴宿开始的二十八星宿体系。通过对两种文献的比较,作者发现了前人一直不解的与月“前合”“后合”“偕行”三种瑜伽[4]的真实意义。钮卫星在199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用了整一章的内容来介绍汉译佛经中的星宿体系,分了星宿体系、各宿之名称、四方和首宿、星宿之数目、每宿之宽度、每宿之星数和形状这样六节,整理了《虎耳经》《宿曜经》等一系列汉译佛经中的材料。

孟嗣徽《〈五星及廿八宿神形图〉图像考辨》[5]《炽盛光佛变相图图像研究》[6]等文章中,对于五星及二十八宿的神形进行了详细分析,是星神图像研究的重要作品。李辉博士论文《汉译佛经中的宿曜术研究》有专门章节讨论星宿值日与星神图像。

在众多天文学史研究者的基础上,《虎耳经》的星宿特性还有什么空白之处可供笔者研究呢?《虎耳经》梵本,介绍星宿特征是在星占部分的开头。首先是列举二十八宿,然后一一介绍二十八宿的星数、形状、广度、食物、主神、族姓等,最后对这二十八宿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篇幅比较大,很有意思的是中间这一部分,具体介绍二十八宿的各项指数,以昴宿为例,体例如下:

“多少星?何种形状?相应多少时分?以何为食?主何神祇?何种族姓?”

“莲花实啊,昴宿呢,六颗星,形如剃刀,相应有三十牟呼栗多,乳酪为食,火神为主神,吠舍族姓。”[7]

星宿的名称、数目、形状、广度,前辈学者已经讨论很多。星宿与主神,星宿与族姓,甚少人关注,笔者拟选择文本中与此相应的此部分进行探讨[8]。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星宿本身就是星官,就是神,怎么还会有主神呢?印度系统中,星宿的主神都是些什么神吗,分配这样的神给星宿有什么功用呢?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呢?印度人的族姓制度森严,而按照人间社会创造的天界,又是用什么样的制度来规范的呢?所说的族姓和种姓是类似的东西吗?

上文给出的体例表明,星数、形状、广度、食物、主神、族姓等星宿的特征,在文献论述中是依次罗列,融为一体的。为了讨论主神与族姓,如果去掉前面的部分,会使文意割裂,文体破碎,不便于理解。若能保留前面的星数、形状等部分,则能让读者读起来更顺畅,更有一个整体的文本背景。基于整体思维,带着这些问题,先看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