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

如前所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在马克思之前,一直存在两种片面的理解:

一种是过分强调了“人创造环境”的能动性。这种观点认为物质条件不重要,甚至无关紧要,其功能是为主体活动提供物质资料。这种认识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性,从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深渊。如黑格尔就认为,环境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原因,人们不能停留在环境与意见相互作用的层面上,而是应该超越这种相互作用,发现新的、更高级的要素。在评论黑格尔时,普列汉诺夫曾说:“一位最大的唯心主义者似乎抱定目的要为唯物主义扫清道路。”[4]

另一种观点则片面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认为人似乎是环境的傀儡,从而陷入机械决定论和历史宿命论的沟壑之中。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就曾提出过一个非常极端的环境决定论命题——“人是环境的产物”。他们认为,人的一切感觉、表象和概念都是由周围的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造成的。他们所谓的环境,不仅包括市民的物质生活、经济基础,而且包括政治生活、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尽管“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论断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要素,但这种观点并没有完全认清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没有认识到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没有看到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环境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和实践价值,就不可能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做出科学回答。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活生生的人出发,在探讨现实的人的感性对象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深入把握了人与环境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环境二者统一于实践,包括生产实践和人际交往实践等。人的社会实践创造了人的社会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随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这个过程同样适用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实践是人与环境的结合点,人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均源于实践。因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5]

(一)环境创造人

对于环境的理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不是作为源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的,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并具有某种特殊的性质。”[6]

马克思的这段话可以作如下理解:

首先,“环境”与“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相对应。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体系,与个人是紧密联系。没有不存在个人的环境,也没有不生活在环境中的个人。

其次,环境是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等。

再次,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环境的重要内容,因为它既与人和自然的关系相关,也与社会关系相联结。这种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不管这种共同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7]

最后,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环境虽然由人的实践所创造,随着人的实践而发展,并非由人的意识所支配。环境是前人活动作用的结果,是后人生活和实践的既定前提。

马克思认为,人的思想、观念形成的前提是与外部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8]。“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9]。人在与环境的相互实践中逐渐进入自己的社会角色。可以看出,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前提

环境是生命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总之,“人靠自然界生活”[10]。马克思认为,人类自产生之后,自然界就划分为了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人化自然不仅具有自然性,也具有社会历史性,这也就决定了人化自然不仅能够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还能满足现实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11]因此,环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环境创造人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进而回答了环境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应该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考察人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的交往过程,发现是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而并非相反。“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2]接着,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意识起初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个人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13]可见,不是意识决定环境,而是环境决定了人们的意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4]人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其中“生产的物质条件”指的就是社会环境。

3.环境创造了人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

马克思指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5]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建立起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等使人与自然关系成为社会性的关系,又使人们的实践活动成为历史性活动。人的社会属性正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发生改变,并逐步形成个人所特有的社会联系。于是,环境创造了人的社会性。

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自身的精神属性。通过实践活动,人在对现实社会环境的改造中,人的意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关系中得以形成并获得了新的发展。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发展源于对现实社会条件、社会环境源源不断的认识。因此,无论怎样,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6]。人的精神属性同样由环境所决定,并在对环境的改造中获得发展。

4.环境影响人的异化与否

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初衷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的特殊现象,并进一步说明人的类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说明了劳动是人的本质,而“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17]。这为后来揭示人的社会性本质开辟了道路,也为后来科学说明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等重要问题奠定了基础。在这里,马克思确定了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地活动,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即社会实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得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18]因此,将异化扬弃,重新回归到人实践的类本质中,是获得真正自由的条件。因此,马克思指出,从资本主义社会进化到社会主义社会,再进化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人创造环境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9]。人是有意识、有理性、有思维的生命体,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社会性则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使得环境改变成为可能。马克思认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0]现实活动的人在其实践活动中不满足于接受现实环境,在其主观能动性的支配下必然会采取对现实环境的改造。从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资料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对环境的改造的思想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现实的人具有改造环境的能力

现实的人通过对象化实践活动,与自然、与社会环境发生关联,产生互动,实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本认识与改造。“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21]马克思、恩格斯指明无产者改变自身和改变环境的唯一渠道就是革命,而且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因此可以说,无产者改变自身与改变环境同步。人在对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实现了主观与客观、能动与受动相统一。

“到现在为止,我们主要只是考察了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是人改造人……。”[22]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同时进行着两个层面的改造活动,一个是“现实的人”去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改造客观环境,另一个则是将人的目的、意愿融入实践,作用于客体。在实践活动中,人自身作为主体和活动对象的客体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人逐渐改变了原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在实践中反复确认并检验。在环境的变迁中,现实的人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人会对环境和人自身重新审视,用新的思想观念去指导实践,再在实践中确认和发展观念,能动地作用于环境。从矛盾的变化前后来看,人在与环境的交往过程中实现了人自身和环境的双重改造。

2.人创造了环境中的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了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经济关系,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也逐步形成。历史正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步步推进。于是,一部人类史就是各个时代的人不断创造环境的历史。“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并不是‘历史’把人当作手段来达到自己——仿佛历史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的目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3]。“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24]

可见,在实践活动中,人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正是通过实践,社会结构和国家逐步形成。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人不仅能够改造自然环境,也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社会发展环境。

3.人对环境的改造是“戴着脚镣的舞蹈”

人作为一种具体的生命个体,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生存时间和活动范围的客观限制。它不仅表现在遵循“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25],还强调“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26]即“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的现实性存在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的,而社会关系是个人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社会结合形式,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必然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

从另一层面看,即便是同样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人的反映和接受的影响也会不尽相同。换句话说,人的精神活动具有自为性。这就意味着,精神世界具有偶然性特征。自在性质的运动没有主客体关系,是单一的、原生的、稳定的,而自为性质的活动生成的则会是明确的主客体关系,正是因为主体的存在,使得客体被认知、被判断、被评价,因此,精神世界具有了时间、空间和意义价值,体现出复杂性、派生性和多变性。于是,人的精神和意识就成为特定物质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特定存在所表现出来的意识。

以上论证,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阐明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了环境创造人与人创造环境是辩证统一的。在马克思看来,“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27]。社会将被分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聪慧的天才和愚笨的群众,最终导致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作为人与环境这两个客观存在,其相互关系的结合点,或是称为介体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

(三)人与环境统一于实践

1.实践是人与环境联系的基础

现实的人是进行实践活动的人,而非“感性对象”。生活在现有社会环境中的人通过实践建立了“人的关系”,人们周围的生活世界、生活环境是“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8]。因此人与实践是不可分离的。实践是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才可能获得人的现实的实践本质,成为现实的主体。

人与实践的结合点是环境。这就意味着环境是人不断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条件。“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9]即从根本上说,社会中存在的所有现象都是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人类社会脱胎于自然又与自然相对立,其基本动力就是人类实践。

2.人的实践是能够改变条件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30]。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的、错误的思想时,指出:“一个动物或一个人的一定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活动,就是使这个动物或这个人的‘本质’感到满意的东西”,“如果千百万无产者根本不满意他们的生活条件,如果他们的存在,同他们的‘本质’完全不符合,那么……他们将在适当时候,在实践中,即通过革命使自己的‘本质’同自己的‘本质’协调一致”。[31]因此,人的类本质特征要求人们在面对落后的社会环境时,人们改变旧环境的方法就是“变革的实践”或是“革命的实践”。他们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2]

3.具体的实践受社会环境与现实的人的双重影响和制约

社会由人组成,由人的活动所驱动,由人们交互作用而显得勃勃生机。社会是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构成的有序系统。在社会不断运行的实践中,人具有主导作用,人是自身实践的发动者、组织者、实施者和承担者,人也是实践的评估者。人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是受到一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因此,就具体的实践活动而言,实践的主体和实践的对象都处在一定的历史状态中,受到实践主体即现实的人和客观的社会环境的束缚和桎梏。人要达到自己的实践目的只有不断地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摆脱人自身和社会对实践的不利制约。

4.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所建立的经济关系具有决定作用

在对人化自然问题的讨论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他们的社会制度。”[33]可见,费尔巴哈没有意识到他所面对的直观感性世界是通过人们的实践被改造过的“人化自然”,是人们世世代代、不断活动着的结果。事实上,马克思认为,正是生产实践才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现实基础。而在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建立的经济关系,正是影响人们思想和观念的决定性要素。接下来,马克思进一步推论说,人们通过生产实践所建立的生产关系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基础。每一个既定的生产关系都会表现为一定的利益矛盾。由于阶级立场或社会地位不同,人们在处理经济关系中利益问题时,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理想信念等。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4]于是,“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35]。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将对环境的认识建立在以一定经济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从而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道德永恒论,弥补了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近代机械唯物论的不足,确立了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经济环境对人思想观念影响的决定性地位。

总之,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环境是外界要素的总和,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各种要素的地位都十分重要,甚至是无法替代。其次,通过马克思人们认识到是环境创造了人,但为了推进历史,人又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去勇敢地创造环境,并在此过程中,人也使自身得到了革命性的改造。最后,人、实践、环境三者辩证统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是人对对象化扬弃的活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结构是在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能力和知识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从而增强相关性、提高了自我性、构建了实践主体的能动性,于是创造出了一个丰富精彩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