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分散并模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在网络上的,学生的“主体强化”与教师的“主体弱化”是一体两面的。学生在网络上自由独立的主体性不断塑造新的主客体关系,而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没有改变。网络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交互性主客体关系,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结构,呈现出模糊化、相对化和地位的平等化特征。

在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受体存在不确定性,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学生可以抛弃不必要的社会约束,按照自己的意愿接受或批评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因此,尽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者的身份和组织有可能确定,但对于教育对象的认识及其范围的界定则很难明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一对多”“实对虚”的关系,这种在虚拟状态下形成的主客体关系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

网络的特性使网络上的主客体关系呈现交互性特征。客体在信息选择上是完全自由和自主的。在复杂的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使主客体关系呈现相对性。一方面,在网络中,教师与学生具有对象性关系;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不是绝对的主体与客体,教师接受来自学生的教育信息,并进行外化,就由主体变为客体;学生对教育信息进行加工,并进行信息传播,其角色就由客体转变成主体。

网络的这些特征说明传统的主体与客体观念已经有所转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适应这一转变,与时俱进。

(二)使得校园舆论偏离正轨,局面不易控制

在之前信息相对闭锁的空间,外来信息较少地进入到这个空间,空间的局面比较稳定。传统意义上学校的舆论宣传主要靠报纸、广播等渠道,学生接收的信息是正面的、积极的,只要运用简单的“信息过滤”等行政手段,就可以有效调控信息和舆论环境。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都是自由的,海量的信息蜂拥而来,个体和团体可以相对自由地、随意地在网络上发布和传播信息,当然也是自由地选择和接受信息。青年大学生心智不成熟,缺少完善的是非判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同辈群体对青年影响较大,同辈文化极易形成,当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弥漫开来的时候,校园舆论很容易偏离正轨,并难以控制。

(三)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受到冲击

“教师主体”的观念受到冲击。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老师被公认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由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都比学生多得多,因而处于主动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由于其思想行为与一定社会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在知识、信息的掌握上处于劣势,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是教育过程中的客体。然而,在网络时代,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从而导致教师的信息优势在淡化,甚至有可能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特别是当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时,它所具有的交互性特点更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与此同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常用的灌输法也面临着挑战。因为这种方法是以教师具有较高的威信和绝对的信息权威为前提的。因此,长期以来使用的教育方法在今天来看未必行之有效,需要教师进行改进和创新。

面对这种挑战,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的已经或正在从以灌输为主转变为以启发、参与为主。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我们也应从以灌输正面信息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分析、判断、选择信息为主,即由“灌输信息”转变为引导“判断选择”。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彩缤纷的世界。对青年学生来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和鉴别能力的培养,要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正确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只有具备这种分析、判断、选择能力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否则,尽管在学校里学习了不少课程、积累了不少知识,但是,如果不具备分析、判断、鉴别能力,一旦进入社会,就不知道怎样建构起新的信息框架,甚至误入歧途或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