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意义

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中,人的一切思想和实践活动,包括道德思想的提升都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的自主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人类可以充分地发挥创新性思维的作用于环境,通过实践活动改变和创造环境。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改变社会环境,创造新的社会环境,优化社会环境。

(一)优化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人的思想品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内容与周围环境产生矛盾时,周围环境会影响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从而可能会增强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社会大环境来说,当社会良性运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呈现有序状态、社会风气良好时,思想政治教育就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相反,当社会恶性运行、社会生活混乱、社会风气不好时,思想政治教育就不易为人们所接受,甚至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教育影响持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社会环境中各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因素能催人奋发向上、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高尚的品德,但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也能促使人们悲观消沉,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见,良好的教育环境虽然不能决定,但却可以促进和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优化环境对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人格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简言之,就是做人的规格。人的规格有高有低。“所谓塑造理想人格,就是有意识地创造人们共同景仰的人格范型,引导人们攀登崇高的道德目标。”人格包括人的认知能力特征、行为动机特征、情绪反应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程度、态度信仰体系、道德价值特征等。人格不仅控制着人的行为方式,而且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一系列传导理论和实践活动方式,促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所要求的品格、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者把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知识,再由这些受教育者的内在意识、动机转化为其外在的行为和行为习惯。为了促成这两个转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不断研究社会要求与人格完善需要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化的具体条件,为进一步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优化环境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样与环境密不可分。在一个矛盾突出、问题层出不穷的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困难重重,疲于应付,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而在一个秩序井然、社会关系和谐的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有序进行,其影响会得到社会环境的强化,较易取得好的效果。20世纪50年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与当时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关系;而“文革”期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甚至起到副作用,也与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可见,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成效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较为突出,社会环境极为复杂,在此情况下,更应下大力气优化社会环境,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简言之,优化环境是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努力抓好。

(四)优化环境有助于约束人的思想政治活动

良好的环境具有约束作用。人由生物个体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着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好坏优劣对人的思想品德状况的影响是客观的,也是不可低估的。良好的环境具有约束作用。良好的环境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又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种约束力。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将告诉党员和全体人民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和不可以那样做以及应该照着谁的样子做等。良好环境的这种约束力通常是通过集体舆论来实现的。

总之,良好的环境会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不良的环境,则可能使人精神不振,产生消极厌世的悲观情绪。因此,我们应该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既然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就要大力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使其对人的发展产生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