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网络政治教育

(一)提升“红色网站”的吸引力

1998年11月,清华大学汽车系的学生党员自发建立了“红色网站”。网站内容以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验交流、讨论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为主,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红色网站”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他们对网络的兴趣和理论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他们主动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的建设,直接参与教育过程。该网站被称为“全国第一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容的网站”,此后,一批思想教育网站相继建立。红色网站的建立,对于占领网上教育阵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坚定他们的政治理想信念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密切关注网络舆论导向,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人们在思想层次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因为大众传媒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网络已经超出了地域和语言的差异,信息内容的庞杂,传播信息的可怕速度,都使得网络上的内容非常不易监控。在这种条件下,如若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就无法应对当前的挑战。要实现调整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切实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有效结合。

在业余时间,大学生积极关注网络,了解网络发展的各种动态,浏览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要实现了解、知情并监控网络的目的,就必须从网络的特点入手,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从网络发展的现状来看,网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开放性、公平性,每一个参与到网络中的主体都可以随意传播网络信息;第二,具有隐蔽性和虚拟性,网络信息是随意散发的,其真实的目的则是隐藏的;第三,传播速度快,不易监控,网络上的信息是世界各地网民同时传播的,实现对这些信息的完全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据网络信息传播的这些特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对网络信息的监控。首先,要及时监控网络信息的传播,并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从源头上阻拦负面信息的传播,例如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网络信息的过滤。其次,要加强正面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占领网络阵地,例如建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在网络上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这种多媒体的方式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以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用艺术的表达方式,提高网络政治教育工作的感召力

高校网络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对枯燥,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进行文字、图像和声音的穿插,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和文字的艺术性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战力。如果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仍然不改变过去的枯燥乏味的特点,在多样性的网络上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会变得十分困难;但是若使用具有艺术性的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文字的艺术性紧密结合起来,吸引大学生在享受艺术性文字的过程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深邃的思想内容,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一,把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故事穿插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例如领袖的故事,教师自己的故事,同学的故事,利用故事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其二,用网络图书作为网页的主要内容,尽量采用多种语言文字,实现宣传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目的,使国外的朋友切实了解我国大学校园的文化以及大学生的生活

其三,实现网络教育的人性化。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育的内容对于个体来说通常都是十分机械和死板的,没有考虑到个人的具体情况。因此要适当地把针对各个大学生特殊情况的内容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辅之以一定的情感内容,由此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个人之间的联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亲情化与个性化。而实现亲情化与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依靠一定的人际沟通办法,把网络教育与人际沟通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即让大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政治信仰对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才是科学的、正确的政治信仰和如何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观。

(四)在网络上加强“两课”教育

“两课”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载体、主渠道,其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两课”教育,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爱国主义的情感,进而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是一种教义,也不是一种盲目崇拜,而是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立足于对人类世界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方面的科学认识上,着重激发和引导大学生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命运和社会发展走势进行理性思考。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种课程是在Web技术的指导下,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融合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充分运用,利用网络多媒体、网站、网络文件传输工具、网络即时性教学传输等多种课程开发方式,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网络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网站上同样可以开发与实际教学过程中相似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导学材料、辅导课件、案例分析、作业与练习等材料,建立相应的网络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制度。

第二,建立校园博客自由网络空间。博客作为个人的网络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建立一个校园网络博客,并且在网上发表个人网络日志和个人文集,展示自身的个性与价值。教师和学生更应该利用博客平台这个工具进行交流。例如,在博客上,每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和想法记录下来,就可以让在校师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还可以通过提交评论来进行在线交流,这样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困难也可以及时提出问题,交换看法。除此之外,借助校园博客的自由空间,教师和同学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在校师生进行交流,可以形成新的认识和思想;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借鉴到学习资源、技能、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还可以从别人那里学习到其他各方面的知识,来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对校园博客进行科学有序的规划,整合壮大学校教育博客队伍,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智慧资源共享,建设高校教师的学习实践共同体,构建教师和学生在网上工作学习的家园。

第三,“在线交流”课程。所谓“在线交流”过程,是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把处于不同地方的教师和学生连接在网络中进行教学。“在线交流”的沟通方式是多维的,可以是BBS、E-mail、视频网络会议等。这些形式都赋予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权利,师生可以平等展开讨论和交流。由于没有上课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逐一地进行指导,开展多形式的网上教学活动。

(五)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计算机掌握能力

高校教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无论是在传统教育还是在网络教育上,教育的主导力量正是教师。在网络教育方面,教师不仅要通过网络向大学生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思想政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所以教师,包括“两课”教师,除了讲政治,必须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并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中共中央办公厅文件《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具备较高政治素质、熟悉党的宣传文化工作、掌握网络传播技术、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网络宣传文化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结构之中,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摸索、制定和贯彻,还是信息系统的建立、维护和改善,都离不开一群既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掌握网络技术又具备较高的网络管理才能和信息时代思维方式的工作队伍,这是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