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教育

三、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教育

(一)加强网络心理指导

网络心理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互联网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素质培养,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性教育手段和措施的统称。在此概念之中,网络被视为心理指导的一种工具或媒介。相对于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指导具有如下特点:

1.开放共享性

互联网的完全开放性,使网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指导对象不受任何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可以被无限次地反复使用,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有效地缓解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专业心理师资缺乏的问题。

2.平等交互性

互联网实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教师和学生完全打破了身份和地位的限制,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更能体现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互联网所带来的全新的人机互动模式,可以使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就有关心理问题展开对话和交流。一旦大学生有关心理问题在网上求助,众多网友都可能会帮助他出谋划策,这种集思广益的心理援助不但有利于大学生之间进行同辈心理辅导,进行自我教育,而且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的成熟。

3.广容兼容性

互联网对信息的保存能力是海量的,信息表现形式图文并茂并且生动活泼,因此在网络上可以同时为心理困惑者、心理问题者、心理障碍者,甚至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帮助。学生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他感兴趣的内容。

4.虚拟隐秘性

在互联网中大学生可以扮演任何一种虚拟角色,其身份地位等线索完全可以屏蔽在网络交流之后。因而,互联网能完全消除人们在接受面对面心理教育时产生的种种顾虑,使任何人都能够通过网络真正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隐私,暴露自己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就能够在此基础上,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并做出切合实际的引导和处理。

(二)针对网络特点,不断充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近年来,一些大学生不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和过度迷恋网络游戏等,严重危害了这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发展。目前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着诸如情感冷漠、信息焦虑和自我认同混乱等心理障碍和疾病。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应不断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满足大学生的迫切需求:

1.网络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教育和引导

在网络时代,网络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比如利用网络平台,我们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图像甚至声音、视频,还可以网上购物,付生活账单等。网络为青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和平台。由于学习和就业压力以及青年大学生自身一些压力的存在,同时由于有些学校的课外活动不丰富,大学生们很难通过课外集体活动排解压力,找到自我认同和集体归属感。此时,网络就好像是一条排解压力和焦虑的天桥,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疏通途径,很多大学生都喜欢网上交友,跟陌生人聊天倾诉心事,寻求慰藉。但由于一些大学生网民自控能力不强,过度地迷恋于网络世界中,刻意逃避或者疏远现实人际交往,不乐意去参加现实社会中实实在在的交往活动,有的同学甚至还患上了“网络孤独症”。此外,长时间的网络交往,脱离现实,容易造成人际情感逐渐萎缩和淡化,使人趋向于社会分隔化和个人孤立化,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疏淡,交往能力的下降。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教育,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明白过度上网会疏远自己与家人、异性朋友、同性朋友、邻居、社区等的关系,会产生很多矛盾,不利于自己长远的成长和成才,要引导青年大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2.网恋心理教育

网恋在目前社会来说,较为普遍,并且发生网恋行为的人群涵盖多个年龄段。现在年轻人当中发生网恋已经屡见不鲜了。研究发现,有网恋行为的大学生们进行网恋的主要目的是“寻找精神慰藉”和“好玩”。网络恋爱其实是一种畸形的不健康爱情观。热衷或者沉迷于网恋给一些青年大学生网民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恋心理教育和引导。高校要对大学生网民进行正确的恋爱和婚姻观的教育,应通过这种正面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网民正确地认识网恋及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危害,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并在现实中能够正确地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3.网络消费教育

大学生网民的消费行为受到网络营销宣传和自身消费意识支配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大学生看来,把更多的时间和钱花在上网上不仅是一种时尚,而且是一种学习和休闲。网络消费的多变、诱惑和时尚感觉,促使许多大学生省吃俭用,将有限的生活费用节省下来去上网,去网购,去游戏。

网络的发展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网民群体的消费结构。随着网络在大学生中的升温和普及,在大学生的日常消费结构中,网络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网络急剧发展产生并且带动了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这种行为的积极性可以从其消费的文化性、知识性等方面得到体现,其消极之处也可以从主体消费结构(金钱和时间)单极扩大和网络行为迷恋及其造成的社会后果等方面得到显现。因此,引导好大学生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就成为网络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素养

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和不健康是构成其网络中行为失范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个案表明,许多网络上瘾的大学生或网络信息污染的始作俑者和沉迷者,往往都性格孤僻,缺乏理想,缺少责任感,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网络心理问题,如网络伪装心理、畸形网恋、网络成瘾综合征、网络依赖型人格障碍等。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要关心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通过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工作,使大学生克服不良的网络心态和心理疾患,提高心理预防能力,提高大学生网络邻里素养。

1.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大学生对于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应该主动去防御,应该有自我保护的意识。面对网络的诸多诱惑,需要大学生建立自我保护机制,做到上网有“节”,上网有“度”。此外,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1)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知。网络带给人们的是超负荷的信息。从心理活动的规律看,当外界输入的信息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信息便容易对人的心理造成压力和混乱,使人难以进行深层思考和判断,出现认知障碍。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把网络作为其意识形态渗透的强大工具,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对我国青少年的“西化”。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文化、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的内容很容易诱发大学生的思想混乱乃至价值观的偏移。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知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向大学生灌输我国主流价值观,自觉抵御对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袭。

(2)提高学生对网络“虚拟社会”的警惕性。学生大都喜欢上网聊天,进入聊天室后就与自认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大聊特聊,平时不敢暴露的内心世界在这里可以无所顾忌,甚至庆幸自己找到了知己,于是留姓名、地址、电话。

2.锻炼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

网络社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力,既要学会充分地利用网络,又不能沉溺于网络。如果过分沉溺于网络空间,长期在网上冲浪,就会渐渐失去自我,改变个性。青年人的自制力较差一些,特别是对于学习生活较轻松、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的大学生来说。网络信息诱惑对于追求新颖好奇、自主性不强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具有比较明显的表现,如有的学生追逐网上新潮奇异,有的学生迷恋智能竞技,有的学生热衷于网上谈情说爱,有的学生沉迷于黄色信息的感官刺激,等等。面对网上的种种诱惑,要想不为所动,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抗诱惑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要控制自我的网络行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要理智地控制上网时间和次数,不长时间泡网;二是要对网上经常出现的色情图片信息,应洁身自好,千万不要掉入色情陷阱;三是网上交际不能代替现实中的社交活动,因此必须调整身心,纠正错位的思维定势,并在此基础上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保持与周围人员的正常交往;四是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排遣消极情绪的工具,借网消愁愁更愁;五是上网之前先定目标,并且给自己限定上网时间。学生上网应该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时间性,不论是为了获取信息还是休闲娱乐,都应该有节有度。不要因为上网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要清楚地认识到网络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3.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开展网络心理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健全学生的网络人格。学生健全的网络人格是指具有健全的网络心理生活的人的人格,能够在网络环境中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理性思维,正确认识网络世界、正确看待网上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能够正确处理网上与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采取理智的应对方式;能在网上生活中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只有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人格的网络主体,才有可能成为适应网络和现实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