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
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他在与马赫主义、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批判与斗争中,结合俄国的革命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发扬,使对环境的认识得以深化。
(一)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思想
在对实践的认识、人与环境关系问题的讨论中,列宁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观点,论证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础,探讨了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在《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谈谈辩证法问题》等著作中,列宁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阐发了能动的反映论,坚持了哲学上的党性原则,将反映论与实践观统一起来,将辩证法与唯物论密切结合,使人的实践与环境关系问题的论证更加清晰。
1.对马赫主义的批判
经验批判主义即马赫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流行的一种实证主义思潮。这种哲学以英美哲学为起点,把经验看作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基础。马赫主义主张批判掉进经验中一切非经验的东西。马赫主义将“感觉”(后来称“要素”)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基础,认为“世界仅仅由我的感觉构成”,[36]物是人们感觉的“复合”。阿芬那留斯主张“物理要素”离不开“心理要素”,主张环境离不开自我。
列宁反对将感觉看成意识和外部世界的过滤器,认为感觉是意识与外部世界产生直接联系的表现,是外部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他明确指出:“不可知论者路线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他不超出感觉,他停留在现象的此岸,不承认在感觉的界限之外有任何‘确实的’东西。”[37]进而,他论证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才是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列宁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在实践观点的阐发中,列宁用唯物辩证法批判了实践标准上的怀疑论和独断论错误,强调要辩证看待实践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38]因此,针对考茨基、维·阿德勒、波格丹诺夫等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对经验批判主义的极力鼓吹,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批判”给予有力回击。
2.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
关于人-实践-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列宁认为,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着自己的活动。人受环境的规定,环境决定了人。在此,列宁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理论。进一步,列宁指出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所具有的能动作用。“由此就显现出客观过程的上述两个形式的从属性质;在这两个形式中表现为无限进展的他物,起初是被设定为外在于它们的概念,这概念就是目的;不仅概念是它们的实体,而且外在性对于它们也是本质的、构成它们的规定性的环节。因此,机械的或化学的技术,按其性质,是外在地被规定的,所以把自身奉献于目的关系,而现在就应当更详细地考察这种关系。”[39]客观过程的两个基本形式,即自然界(环境)和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是相互联系的。人的意识可以反映出环境的本质,而人的这个意识又并不是能简单地和环境所符合。“人因自己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部自然界的力量,然而就自己的目的来说,他却服从自然界。”[40]这就是人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技术、工具,与客观世界、环境,与人的实践活动目的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环境改造的过程中,与理论相比,列宁认为:“实践比世界上所有理论争论都更为重要”。[41]实践具有比人们的理论争论更有用的现实价值。苏联发展的实践证明苏联开始朝着稳定和推动经济的方向发展,自由商品的流转对于农民和广大小生产者非常有用。显然这种实践的价值要比纯粹的理论分析来得更加直接。因此,在前人没有从事过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积极投身实践,往往具有更大的意义。列宁指出:“‘事在人为,工人和农民应当把这个真理牢牢记住。他们应当懂得,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42]因此,在人与环境问题的探讨上,列宁既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点,又在此基础上有所丰富和发展。
最后,在认识-实践-真理问题上,列宁对康德、休谟、黑格尔的实践观点进行了批判。列宁认为:“在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在人脑中客观正确的反映的结果,它证明这一反映(在实践向我们表明的范围内)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43]这里清晰地说明,人类的实践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认识关系,只不过是自然现象与自然过程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以及人对自然具有能动性的过程。接下来,列宁做出了人的意识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同时可以创造客观世界推论。他认为,只有当人成为在实践意义上的“自为存在”的时候,人的概念才能掌握和抓住客观真理。人的和人类的实践是认识的客观性验证和标准。“既然自为的概念现在是自在自为的规定的概念,那么观念就是实践的观念,即行动。”[44]“它(概念)作为主观东西,仍然以某个自在存在着的异在为前提;它是实现自己的冲动,是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在客观世界中通过自身给自己提供客观性并完成自身……可是在实践观念中,这个概念则作为现实的东西而和现实的东西相对立;但主体在其自在自为的规定的存在中所具有的对自身的确信,就是对自己的现实性和世界的非现实性的确信。”[45]人在客观世界中通过自身给自己提供客观性并实现和完成自身的“冲动”。在实践观念中,人作为现实的东西,在其自在自为的存在中,在环境中对自身进行着“确信”,对自己的现实性和周围的世界(环境)进行着“确信”。也就是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二)社会环境的分类及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环境是一个以经济为基础,各个要素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经济环境
列宁在分析社会环境的时候,首次使用了经济环境的概念,并将这一概念与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将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环境加以区分。在环境创造人的理论基础之上,他进一步认为经济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决定作用。列宁认为:“工人和农民中间有组织才能的人无疑比资产阶级想象的要多,但问题在于,在资本主义经济的环境里,这些有才能的人绝对不可能涌现出来,绝对不可能站住脚,获得自己的地位。”[46]经济环境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进一步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制约了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获得。“祖国这个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环境,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中最强有力的要素……无产阶级不能对自己进行斗争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环境采取无所谓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因而,对本国的命运也不能抱无所谓的态度。”[47]可见,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不但不能被忽视,反而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中最强有力的要素”。
2.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对人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具有导向作用。列宁认为:“当人们看到他们的父母在地主和资本家的压迫下怎样生活的时候,当他们自己分担那些开始同剥削者作斗争的人们所受的痛苦的时候,当他们看到为了继续这一斗争以保卫已经取得的成果,付出了多大的牺牲,看到地主和资本家是多么疯狂的敌人的时候,他们就在这种环境中培养成为共产主义者。”[48]俄国在资本主义形态下,无产阶级在与地主和资本家的革命斗争中,其革命环境具有较强的政治导向作用。
3.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培养、塑造了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鼓吹文化建设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列宁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抨击了“无产阶级文化派”,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战斗任务。列宁认为,在文化战线,哲学家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认识国家建设发展中的文化现象。因为他认为,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列宁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以为,被整个现代社会置于愚昧无知和囿于偏见这种境地的亿万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只有通过纯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这条直路,才能摆脱愚昧状态,那就是最大的而且是最坏的错误。应该向他们提供各种无神论的宣传材料,告诉他们实际生活各个方面的事实,用各种办法接近他们,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唤醒他们的宗教迷梦,用种种方法从各方面使他们振作起来,如此等等。”[49]
列宁对社会环境的划分,是教育者正确认识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影响的基础。通过对列宁环境思想的研究,在这里可以更清楚、更科学地认识到环境的层次与内容。
(三)实践具有教育人和改造环境的双重功能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践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实践的主体——人自身的观点基础上,对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做了新的发展。
1.环境通过人的实践塑造人的思想素质
首先,列宁在论证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决定、塑造作用基础上,同时指出,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活动实践对人具有教育作用。列宁认为,在特殊环境中生活的人,有些人会被击垮、消沉,而有的人却在社会的实践生活中得到了教育和锻炼。“生活教育着人们。”[50]人们通过实践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同样也通过实践,人的思想、观念经受了磨炼。因此,生活实践不仅在包含着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文化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通过对社会经济实践活动、政治实践活动和文化实践活动的反思,从而实现自己思想观念的提升,从而达到实践教育人、锻炼人的目的。列宁认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不仅需要“灌输”,实践活动对人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教育不仅是使用书本去教群众理论,而是让他们参加日常的实践和革命斗争,“在这一日常活动中是有某种教育要素的”[51]。“我们需要在实践中说明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整个宣传工作应该建立在经济建设和政治经验之上。”[52]
2.有组织地积极地实践是改造环境的保证
列宁指出,建立一个先进的革命政党是人改造环境的前提;在社会发展中,工人阶级奋不顾身地投身于实践,积极地创造环境是关键;组织“全党的精神”去影响环境,去指导人们改造环境是环境发展的保证。
列宁发扬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创造环境”思想。他认为,先进的革命政党是人改造现有环境的前提条件。他指出:“没有一个在任何环境和任何时期都善于进行政治斗争的坚强的组织,就谈不到什么系统的、具有坚定原则的和坚持不懈地执行的行动计划。”[53]可见,先进的革命政党是保证用合理、有效、系统的实践活动去改造环境的必要前提。于是,环境的有益改造需要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而这一主体恰恰是相对于资产阶级而言,更为先进的无产阶级。列宁指出,马克思“最重视的是工人阶级英勇地奋不顾身地积极地创造世界历史”[54]。工人阶级积极创造历史不仅意味着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在历史环境的创造中意义重大,同时也指出要想摆脱固有的束缚,必须依靠革命的精神、先进的理论和反复的“变革的实践”。
此外,人作为创造性实践活动和环境改善的起点,发挥人的积极性投身于实践,对于环境改造来说具有决定作用。列宁在《走上大陆》一文中,号召全党要加强团结的行动,依靠自己的毅力、精神、理论和思想去影响、争取革命实践中的领导作用。“以全党的精神去影响环境,以党的精神去影响群众”[55]。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的思想进行了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的一次发展,为各种社会环境的思想政治品德塑造作了方法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