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塑造功能
建立社区环境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塑造,是社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集中表现。社区环境内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论何等规模的社区,都由社区的六种要素构成,它们都可构成对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社区首先是一定地域的人群和集体的构成物,在这些人群和集体中,可以说是能人巧匠应有尽有,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社区居民,可以说是五行八作无所不包。这里有市区领导、离退休干部、退役军人、改革家、经理、科技与教育工作者、文体工作者、普通工人……尽管他们未必都有高深的理论,但他们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们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无论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还是从人生历程,都可以为学生提供极其丰富的营养,使其耳目一新,达到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塑造功效。另外,社区环境内还具有独具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每个社区都有大量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各种文化设施,对于那些认识高、条件好、富有教育因素的单位可首先定为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缩短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过程。实践基地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青年学生向社会实践学习的课堂。最后,社区都有传统的教育因素,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每一个小社会都具有源远流长、富于传统的历史遗迹、文物景观等,要深入开掘和充分利用社区内这些优秀资源,努力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
(二)陶冶功能
社区环境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且具有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在社区环境中,社区文化的影响尤为突出。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了人。社区将“校园文化”“街道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融为一体,形成社区文化。它不仅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而且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陶冶是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从而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2]它是对青年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课堂、隐形课程,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都以自己特有的规律性释放能量,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且这种影响作用必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日趋明显地展现出来。沈阳市的“秧歌节”,大连市的“服装节”作为一种社区文化,对所在社区学生的陶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要充分发挥社区环境对学生思想的陶冶功能,一方面通过社区组织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另一方面对那些滋生消极腐蚀作用的封建迷信、陈风旧习等文化垃圾,要协同有关部门予以清理和取缔。
(三)管理功能
长时期单一、封闭式的管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脱节,一些学生课内外、校内外言行不一,甚至判若两人,这里既有教育影响的非一致性问题,也有管理上的疏漏问题。学校对学生业余生活的管理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些问题鞭长莫及。社区是学生校外活动、成长发育的环境,社区对这些自然常态下的孩子及其家长,都有深入的了解,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时空上的特殊的人际关系,加之社区居民中也有许多具有不同风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热心人,无疑,这些都是社区参与管理的重要条件。社区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一是通常的管理行为;二是具体的管理行为,如学生操行评定的管理等。现阶段要深化社区环境的管理职能,要从单一式管理向协调与行政指令相结合的方式转化,从拓宽区、街、居委会(村委会)的职能上强化,这样才能使社区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四)保护功能
建立整体的防范、保护网络,维护青年学生的合法权益是社区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保护功能的具体体现。保护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防范,二是保护。防范是指社区各有关部门在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过程中,教育青年学生遵纪守法,并对各种犯罪隐患采取有力措施予以防范。保护是指社区各有关部门用法律手段维护青年学生的合法权益,教育青年学生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优化社区环境,对危害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流氓滋扰、文化污染)予以清理。随着社区环境日益受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无论是从保护的范围上、保护队伍的组织上、保护网络的构建上,还是保护渠道的畅通上,都亟待深入探讨,使保护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监督功能
社区环境下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是从单一的“条条”管理向“条条”与“块块”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过渡的一种尝试。社区内的社区委员会组织本区人大代表对所属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估、监督,这就是社区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监督功能。监督的依据是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及党的教育方针,监督的重点是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社区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监督体制的建立,为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明确的导向作用,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活力,增强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