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文化环境促使个体社会化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在其中学习和掌握文化规范,社会规定的技能、信仰和价值等。社会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获得并介入特定文化环境的风俗习惯、制度和思维方式,以该文化环境下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社会教化,而是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联系、交流,通过观察、模仿学习、角色体验和反思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调节自己的行为标准,以符合社会所倡导的习惯、信仰等文化要求。因此,文化环境能促使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发挥其创造性,主动参与到文化中。
2.文化环境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过程中,文化环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为: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以文化环境中蕴涵的思想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为导向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这种规范与观念内化为了受教育者的行为。这既是教育对象社会化的实现,又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相协调。
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过程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信息选择后并交流与理解,在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在社会主导的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加深了理解,赋予了新的意义,从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领域,赋予了文化环境新的内涵,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进程。
(二)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个体进行礼仪、规范、伦理道德等特定社会内容的教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思想家和学者对文化环境教育功能的认识。例如,周公姬旦总结的“礼行之于上,化而为风;民习之于下,变而为俗”。这种化民成俗、上行下效的文化教化。文化环境的教育功能直接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蕴涵在文化环境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爱国事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等,丰富而又广泛。但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教育内容,都是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一致的,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关于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科学的理论等内容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文化环境的变化发展,它也在不断为这些内容注入新的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具有现实性和时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蕴涵在文化环境中
个体要形成思想道德观念就必须要学习,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情境,在其中体验教育内容以及与他者进行角色互动,获得知识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中,示范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树立榜样,一方面尊重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又将教育者的施教与受教育者的主动学习结合起来。文化环境中常常蕴含着个体学习和他者示范所需的榜样。例如,优秀干部和劳动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等,通过发挥他们的示范引导作用,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全社会始终倡导和保持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尚,让先进模范人物的崇高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