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师与学生

四、教师学生

(一)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意义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指在学校的特定环境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师生关系的种类多种多样,一般分为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等。师生间的多种关系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各种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学生全面思想形成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健康的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得以完成的前提条件,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教育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相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只有师生双方在心理上互相接纳,教师才会真诚地、耐心地,以平等、民主、友好的态度教育和引导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地对教师的教育产生认同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反之,教师在学生中缺乏威信,并居高临下,教法简单粗暴,就不会在学生的情感中产生共鸣,不会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甚至产生与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结果。

(二)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以及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的影响,具有社会制约性。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不同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中的师生关系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师生关系是以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风尚为基础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以师生民主平等为前提,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指导,以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为特征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公民在经济、政治、法律和人格上都是相互平等的新型的社会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全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该尊敬教师,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教师只有真心地去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的尊重。尊师是爱生的结果,爱生是尊师的基础。教师投之以桃,学生报之以李。教师爱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甚至会出现教育奇迹。学生只有觉得老师又像师长,又像朋友,又像自己心目中最崇拜的人、最敬佩的人、最可亲的人的时候,他们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才会对老师打开心灵的门窗。因此,教师对学生出于真诚的、无私的、纯洁的爱,才会形成师生间的互相尊重、互相承认、互相谅解、互相激励的氛围,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

教学相长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它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一份宝贵遗产,也是当代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应具备的重要品质。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呈几何级数递增,同时,信息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使用,使得教师与学生几乎是同步接受信息,甚至学生获取的信息种类与数量超过教师,因而教学相长的思想在现代教育中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教育互动性理论——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相互转化的规律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它的实现有赖于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干部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但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机制、思想品德修养等因素。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角度看,关键在于教师的全面思想。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忠于职守、热爱学生、勤恳工作、处事公正、处处能为学生做表率的优秀教师,不仅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而且使学生的行为受到深刻的影响,也会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情感基础。为此,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正确地、科学地认识学生和理解学生,正确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其次,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努力教好功课,努力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再次,发扬教育教学民主,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善于与学生沟通与交往,善于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

最后,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耐心教育,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正确处理师生间的矛盾。

【注释】

[1]赵忠心.中外家庭教育荟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50.

[2]郑国庆.教育学教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345.

[3]列宁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3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