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

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既批判了环境无用论,也批判了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强调了环境决定人的主观世界,同时人对环境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为我们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提供了基本逻辑。

(一)环境改造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决定人的主观世界,能够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强调了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性。由此,可以分析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创设过程中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及作用。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时受到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下,将会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产生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形成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产生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状况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者。社会经济状况对应着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由此形成的经济环境。以经济环境为主的环境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者,影响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方法途径的选择,由此,将形成不同经济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者的不同职业特质和价值选择,也使他们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留下了特定的印记。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时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作为政策执行者,执行于政策环境之中,其执行观念将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能否对政策执行者提供激发其积极执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经济环境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移入”政策执行者的头脑中并改造为积极执行的行动讯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的创设,不仅是指制定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还要加强宣传和推介,使制定的政策为执行者所认同和知晓,从而理解其精神内涵和实质,内化为行动的指导和准则,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政策的作用。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必然受到由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推动形成的育人环境的影响。提供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什么样的育人环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如何营造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育人环境,完善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而育人环境的改变,从根本上取决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的创设,还要着眼于努力实现人们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等方面的积极改变。

(二)人改造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也能够改造环境,强调了人在环境面前具有主动性的一面。“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3]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对人的主动性的强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的创设首先在逻辑上成为可能。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创设依赖于政策制定者的认知水平。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的创设主要由政策制定者来完成,但同时,其完成的质量取决于其所受的职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接受理论和实践的教育,熟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和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了解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准确判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能提出前瞻性的对策和建议。惟其如此,才能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者队伍自身的教育,通过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政策制定队伍,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创设质量,完成对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的改造。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创设要尊重教育对象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既要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也要关照到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马克思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4]。如果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不能以教育对象为本,不是立足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忽视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就无异于闭门造车,必定缺乏实效。所以,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创设的重要参考,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建设的取舍。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创设还要便于政策执行者贯彻执行。政策执行者的反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创设,决定政策制定的尺度。政策制定得再理想,不便于执行者执行,也难以形成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为此,必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