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的构成因素

二、家庭环境的构成因素

家庭环境的构成因素是极为广泛而复杂的,它主要包括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文化、家风等方面。这些因素都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个体思想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家庭的自然结构

家庭自然结构是指家庭诸分子(即家庭成员)不同的层次和序列的结合。家庭自然结构包括家庭有哪些成员、成员有多少、家庭成员的辈分、家庭成员是否齐全和家庭的规模大小,等等。家庭自然结构的形式,一般分为单身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等。在我国现阶段,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占大多数。

核心家庭,即父母双全,有一个或几个孩子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在我国城镇约占70%,其特点是人口数量少,成员层次少(即辈分数少),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密切,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比较顺利,一般不受外界干扰,子女的身心发展状况、前途、命运,直接关系到父母的切身利益,父母是子女的教育者,他们必须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全面负责,有较强的教育自觉性和迫切性。但是,这种结构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有不利的一面,父母大多是双职工,家长和孩子接触机会少,有时难以了解孩子的全面情况,也难以把握子女的行动和行动的范围,容易放任自流,受到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主干家庭是由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人构成的家庭,家庭成员的层次较多,人口数量多,规模较大。祖父母可以协助父母照顾、管理、教育第三代,生活上的照顾和管理也比较周到。老年人一般比较耐心、细心,能细致地体察孩子的心情,对孩子的教育做得更深入细致。主干家庭人口多,人际关系复杂一些,家庭生活内容较丰富,有利于锻炼孩子处理复杂社会生活的能力。但是,由于家庭成员的层次较多,年龄差距比较大,经历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教育孩子容易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有时让孩子无所适应,父母与老人的要求不统一,孩子易形成两面性的性格,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家庭自然结构在其完整性上,可划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常态家庭是指父、母、子女三全的家庭。非常态家庭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指父、母双亲离婚的离异家庭;二是指父、母或其中一方由于疾病、自然灾害等原因过早去世的缺损家庭;三是指有继父(母)及收养关系的家庭。对于生活在非常态家庭的子女来说,非常态家庭的自然结构则可能成为他们学习、成长的精神负担。大量的调查资料显示,离异和缺损家庭的子女,在学习和品行上大多呈现两极倾向,即要么相当优秀,要么相当差劣。

(二)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生活消费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因此,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说,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可满足其子女正常地接受教育、从事学习的一般需求。但是,家庭生活的消费方式却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影响。有一部分家长在生活消费上的态度带有二重性,对自己省吃俭用,对子女却尽力满足。他们认为自己青少年时生活条件差,现在应当让孩子过得好些。加之前几年社会消费导向上出现“高消费”的偏差,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消费意识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促使近几年来学生在物质消费上相互攀比的现象逐步升级。由于家长生活消费态度的改变,自然削弱了对子女的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生活的消费方式对学生全面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家庭生活中的不适当消费,给学生的思想带来种种危害。因此,家长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应注意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也应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和端正他们对生活消费的各种不正确的认识,进行生活消费指导教育。

(三)家庭文化

家庭文化包括家长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气氛、信息的选择、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家风等。这些都对学生全面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家长的职业及其文化程度

家长的职业差别,是家庭教育影响的一个客观指标。由于职业的不同,带来了不同生活、工作方式,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学习条件、学习气氛,对子女的指导能力及教育的自觉程度和教育方式上均存在差别,这种差异都会影响到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全面发展。研究资料表明,家长的职业活动可以产生特殊的定势作用,它对家庭成员感知社会信息的类别有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知识分子的职业类别,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着特别有利的条件,如家长本身接受较多的学校教育,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文化上的优势,等等,这就使得其子女在学习上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也影响到他们的全面思想。

家长的文化程度,是以家长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水平为指标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家庭的文化思想,也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品德面貌及抱负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有调查结果表明:高等文化程度的父母其子女的学习成绩与品德表现优于中等文化程度父母的子女,中等文化程度父母的子女又优于低等文化程度父母的子女。由于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对子女的关心、指导及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同,带来了家庭文化生活、学习气氛及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差别。

2.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是家庭成员的职业、经济、性格、文化教养以及彼此间感情关系的综合产物。家庭气氛是无形的,但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却是深刻的。

家庭是人类爱情的产物。家庭成员间相亲相爱,家庭气氛会温暖和睦;相反,家庭成员间感情隔阂,甚至勾心斗角,家庭气氛则必定冷漠无情。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思想修养,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气氛,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形成讲礼貌、爱劳动、守纪律、爱集体、热情、活泼、勇敢、正直、社会适应性强的健康人格。

3.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期望是作为产生个体行为动机的决定因素而起作用的。父母的期望会促使子女产生强烈的成就动机。期望又是一种心理定势,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使得子女要求上进的动机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从而影响其学习和其他行为。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常产生一种强化作用,让子女深刻地感受到家长的关切和信赖,于是产生较持久的学习努力。子女将自己与家长所期望的形象对比来调整学习与行为,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全面思想,同时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全面思想的现状,也可反过来作为原因调节家长对他的期望水平。

(四)家风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处世之道和生活作风等,主要指的是一个家庭的思想意识方面的传统。“家风”不是人的生物性遗传形成的,而是通过有形的或无形的家庭教育传统保持、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众多的《家训》之类的典籍,可以说是“家风”的文字记载,是有形的,而绝大多数家庭的“家风”的保持和流传是无形的,是无意识的。

“家风”形成以后,不仅对当代的家庭成员有深刻影响,也会继续影响下一代人,往往世代相传,成为一种顽强的、稳定的习惯势力,其影响相当深远。我们常说的“诗礼传家”“家学渊源”就是这个意思。

“家风”对于子孙后代的影响是无形的,子孙后代接受这种影响是无意识的,是“潜移默化、自然似之”。而一个家庭的“家风”主要反映家长的作风或风格。“家风”的形成,需要家庭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但主要责任者是家长。因此,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家风”,给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