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一、人际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人际关系是学校全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境。人际关系,是指在共同的活动过程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心理上的距离。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亲密的、疏远的、敌对的,这些都是心理上的距离,统称为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人们为了彼此传达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和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而实现的沟通。人际关系是在人们交往中表现为内部的、本质的特征;人际交往则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越接近,则双方越会感到心情舒畅,无所不谈。

在学校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如,校长与学校各个组织间的关系,各个组织彼此之间的关系,各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各个成员与组织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有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有同级间、领导与领导、部门与部门、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它是一种较为复杂、涉及面较广的人际关系系统。这些关系的好坏,不仅能够影响全体人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影响到整个学校教育职能和组织效能的发挥,最终还影响到全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到培养人才的全面思想。

人际关系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是由其心理机制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其外延很广,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志关系,等等。它受社会生产关系的决定和制约,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之中,是社会关系的“横断片”,因而,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关系。它对群体内聚力的形成、心理环境的好坏有直接的重要作用,是直接影响个人身心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微观环境。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一是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生理条件;二是情感成分,是关系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三是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观因素有:价值观的一致性;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因素;彼此间的相似程度,一般情况下越相似越容易吸引,形成密切的关系;彼此在需求上的共同性或互补性,越能取长补短的越容易形成良好的关系。客观因素有:空间距离的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越近越容易结成亲密关系;交往的次数,一般情况下交往次数越多越能增进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人际关系的活动中介理论说明,在任何现实的发展群体中,人际关系都以这个群体的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内容、目的和任务为中介。群体在通过具体活动对象实现自己的目的时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的结构和内部关系,而改变的性质和方向则取决于它们的活动内容和共同活动的社会价值。

人际关系的心理机制及其理论启示我们:人际关系是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和影响学生全面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境。

首先,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际关系性质反映出集体的质量,如果一个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那么,这所学校就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教育集体。反之,人际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势必破坏团结与协作,没有统一的目标与追求,学校集体就失去了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建立良好的教育集体,就必须首先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群体成员积极性的重要条件。教育集体中的人际关系和谐,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则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这种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就能转化为努力向上和实现集体目标的内部动力,激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集体活动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教育的效率。

再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成员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人际关系对人的身心健康与思想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只有生活在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的集体里,群体成员才会感到温暖,身心才有可能得到健康发展。如果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与冲突,心理上距离大,就会感到心情抑郁、孤立、忧伤,从而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

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揭示了人际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学生的全面思想是在社会总体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制约下,通过他们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影响而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具体生活的环境,即是家庭、社区、学校生活环境。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结成了各种直接的人际关系(如家庭关系、师生关系、伙伴关系等)。人际关系是以活动和交往为中介,通过活动与交往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因此,一定的社会活动和交往,既是人的全面思想形成的条件、因素和依附的客体,又是教师把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传导给学生的桥梁、纽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及表现形式。学生的全面思想是在人际关系的活动与交往中形成,同时又在活动与交往中表现出来。没有教育活动与交往,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就不可能实现它的教育作用,也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全面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