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环境适应的途径
课堂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场所,而且是家长和其他教育人员思想相互碰撞的场所。学校生活的核心是课堂,学生生活的核心是学习,课堂教学对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利用演讲、讨论、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与教师、辅导员、学长和同学互动探讨,用科学态度看待人生和社会问题,掌握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尤其是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通过对照和自我评价,培养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对校园环境面临的学习、生活、人际和文化背景予以认知,增强适应力。
(二)深化实践探索,适应优化自我成长环境
实践为大学生打开一扇窗口,将他们直接带入校园生活,获得直观认识,在实践中经受教育。校园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有了实践的接近,才可能有认识上的接近,进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并使知识不断丰富。实践活动面向客观世界,接触大量的社会现象和校园生活,使大学生获得大量直接的经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由现象到本质,进一步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掌握科学知识。因此,实践是大学生校园环境适应优化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有党团活动、社团活动以及班级建设等,这些实践活动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大部分都是大学生群体。
1.党团活动
大学生党团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无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都必须造就一批批保持先进性的大学生党团员。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高科技企业,其发起人和领军人几乎全来自高校;民营经济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企业家的比重也日益提高。大学生党团员作为社会中高素质人员,在社会文化发展中也是引领文化潮流的群体。服务是党团工作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也是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服务中尊重青年主体创造性、在服务中帮助青年成长成才、在服务中凝聚青年人心是党团深化服务的重要内容。
第一,构建学习教育体系的多样化。在组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时候一方面要抓好传统的学习方式,比如上党课、举办培训班、举行报告会和组织专题讨论等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好党团员的集体学习,积极倡导党团员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要注意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采取举行活动的形式,寓教于乐,进行学习。总之建立健全学习的方式方法,建立系统的述学、评学和督学制度,由党组织对党团员理论学习情况做出评价,给党团员学习做出有益的反馈。
第二,改组学生组织建设,强化学生组织教育功能。学生党团组织,是高校党团组织的最基本单元,是学生组织生活主要场所。针对学生党团员的特点,改进和创新党支部的工作和活动方式,创新教育活动方式,增强活动的教育效果,使党组织的教育活动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贴近学生党团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成为学生党团员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
在党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和享受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逐渐对校园产生归属感,让学生视学校如自己的家,同时在活动中,也为学校献计献策,共同致力于学校的长足发展。
2.社团活动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一定的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其基本形式、有课外学习小组、学习竞赛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社团活动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就业成才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研、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同学们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大学生常说:“社团是梦想开始的地方。”学生社团是具有共同追求者的精神乐园,从原来自己创造、自己管理发展到有组织、有纪律、有生气的一个团体,社团正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其中、参与其中,使之成为自我展示的舞台。
3.班级建设
在目前的学生管理体系中,以专业来分班是最常见的模式。班级建设在大学生环境适应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班级文化的导向作用。班级文化反映的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是班级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物质载体。班级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班级环境文化是指班级的物资环境及其寓意,包括班级基本标识、应用标识、班容班貌等。它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是一种硬件文化。心理学研究证明,优美的班级环境能够美化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班级制度文化是将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如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它是班级文化的载体和基础。班级制度文化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关键,要十分重视。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价值观层次的班级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内核,是指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就渗透于班级的一切活动和班级成员的一切行为之中,对班级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使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朝着班级文化所倡导的方向发展,提高班级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班级文化还具有强大的约束作用,表现在班级规章制度制约着班级成员的言行,使班级成员的言行符合班级规范的要求。也就是说,班级文化通过大力提倡、鼓励符合其要求的言行,约束、抑制不符合其要求的言行,来塑造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班级活动的凝聚作用。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班级中并聚合为一体的作用。高校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成员对于班级组织、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的巨大作用表现在:一方面,班级成员愿意为班级的共同志向承担风险,付出劳动,为班级活动获得的荣誉,感到骄傲自豪;另一方面,班级组织能够在各个方面上认同自己的班级成员,把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视为班级家庭的一部分,班级不再是少部分人的班级,而是所有成员的班级。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氛围的深层内核,它从多个侧面和层面展示着一个班级的生机与活力。班级的巨大凝聚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班级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各种文化、体育和科技竞赛活动,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集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能够有效地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社会主义政治集体生活在班级中的体现。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作为这个班级的学生,我应该为这个班级取得荣誉做出自己的贡献”。班级成员的这种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无疑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实践表明,班级活动开展得越好,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也越容易得到加强,班级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就越好。当大学生走向社会之时,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又会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在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之时,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也有助于在工作中认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班级管理的成才平台作用。班级建设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载体,通过参与班级建设,大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尤其是班级干部,通过接受辅导员的培训和亲身参加班级各种管理活动的筹划、组织,其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非常活跃,表现欲望和成才意识强烈,大学校园的各种文化体育科技活动为他们锻炼才干、展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因此,让班级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对于班级成员的成长成才具有巨大的帮助。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班级是一个小型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最有利于开展雅典式的民主教育,积极主动地开发高素质人才政治思维能力。”
组织班级成员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上后对他们工作也有极大的帮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高素质人才逐渐成为社会工作人群的主流。这一部分人有高度的社会自觉性。所谓社会自觉性,指社会成员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自己在社会上的可能发展方向的认识。在工作上,人的社会自觉性的表现是自己在工作群体中所处的地位,在群体生活中自身所要做的各种努力,与自身相关的群体对于自己的态度。在与这样的高素质群体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需要个人一方面展开自己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发挥民主的工作思路,和谐地处理好与各个相关群体的关系,这也是工作能力的一部分。处理好各个相关群体关系是在大学中就要锻炼的,而他的主要环境就是班级管理。
(三)创设情境,营造良性校园环境
情因境生,情在境中,境为情设,情与境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育重要内涵之一。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各种情况相互结合的景况,它既包括个体置身的物质环境、组成机构、符号体系,更包括这些组织和事物蕴涵的意义、一般氛围及其各种活动。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学校管理者、教育者主观布设表现校园环境内容所反映的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氛围,因而它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每一个校园情境的创设都是经过教育者统摄和整合并赋予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身处情境中的大学生能从多渠道、多角度感受校园情境的熏陶,如学校的自然环境、师生关系、同学交往等有形和无形情境的感染,因而,大学校园环境情境创设具有内容的整合性、开放性和感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