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境适应——对社会化的检验

一、大学生环境适应——对社会化的检验

环境适应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状态。然而适应能力却是一种长期被遗忘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很有才华的人,之所以终生平平,不是因为他们缺少知识或学历,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环境(特别是人际环境)的适应不良,或被平庸的环境所吞没(即同化),致使自己的才华无用武之地。“变”是永恒的真理,有变化才有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个体就需要不断地社会化才能适应。所以也可以说适应是一个平衡——打破平衡——再平衡——再打破平衡的循环过程,而人也将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得到发展。

(一)人的本质与社会化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许多思想家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十分难能可贵的探索。他们有的认为人的本质在于自然性,所谓“食、色,性也”;有的则认为在于理性,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便是一例;还有的认为在于神性,此所谓“原罪说”是也。但限于认识水平,这些认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本质问题,没有从理论上对人的本质进行科学的界定。马克思主义在充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人类科学地认识自身做出了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和人的本质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人性包括人的各种属性,含义较广,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并由人的本质所决定。人的本质则是各种属性中带有综合性的根本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对人的各种属性的最高概括,是人的一切属性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是从考察人的劳动入手揭示人的本质的。马克思认为,人是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改造自己而成为人的。劳动既是人的自我创造的手段,又是人的生命活动本身。可见,劳动是属于人的“本质的东西”。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根源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它既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前提,又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过程和结果。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样,都是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关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也一定会通过实践活动而实现他对他人的社会关系,从而获得自己的社会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指明了社会实践对于人的本质的决定作用。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人必须实现社会化,人所具有的不同于动物的许多特点,决定了人实现社会化的可能。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生物属性,只有融入社会,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才能获得其社会本质属性。这一过程正是依赖于人的社会化而实现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不懂事的孩子生长发育而来,而每个新生儿呱呱落地之后,其生长发育便可分为两个过程,即自然成长过程和社会成熟过程。一方面,成人世界要为他们提供物质生活条件,使之能成活生长;另一方面,还要教化他们接受现行社会中人们普遍遵守的习俗风尚、行为规范以及生活经验和劳动技能等,以获得社会的承认,成为社会的一员。这一过程即为人们的社会化。确切地说,社会化即个人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在一定社会环境中通过同他人、同社会的接触和互动,使个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也就是个人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以获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并逐渐认识自然,发展其社会性的过程。

(二)青年社会化的阶段性

人的社会化,就其内容看,主要是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发展其社会性,从而进入社会角色的过程。从发展观点看,这又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动态过程,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

人的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婴幼儿、儿童、青年和成年期这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阶段或时期。青年社会化阶段,根据其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的发展情况,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1.前期(14~17岁)

这个阶段大致是青年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和接受中等教育时期。这时的青年人身体发育旺盛,浑身充满活力,自我意识发展迅速,求知欲强,接受速度快,开始了解社会。他们思想单纯,关心社会,向往正义,渴求进步。因此,这一阶段,无论从哪方面而言,都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规范的良好时机,也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时机。但这一时期也是青年社会化最困难的时期,青年进入社会时的各种矛盾,在这一阶段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这些交织着的矛盾,必将带来内心的焦急和烦恼。因此,动荡不安,是这个阶段青年社会化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必然会带来社会化过程中的困难。这时,青年社会化的主要环境是家庭和学校,如果这些社会化的执行者不能对其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就有可能导致青年对成人世界以至社会的疏远甚至对立,对现有社会价值体系予以怀疑或否认。加上由于身体发育带来的旺盛精力和好蹦喜跳的特征,特别是情绪上的不稳定、世界观和道德观的不定型等因素,因而极有可能产生疏远社会的行为,甚至会严重地阻碍其社会化的进程。

2.中期(18~22岁)

这一阶段,是青年开始觅职和接受高等教育时期。此时的青年,身体发育趋于成熟,已达到接近成人的水平;自我意识更加强烈,道德意识逐渐成熟,辩证能力加强;社会活动范围扩大,对社会化内容的价值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明显增强;人生观、世界观即将形成。他们在社会化方面的特点有以下方面。

首先,他们明显地处在由客体地位向主体地位转化的过程中。在我国,一个人到了18岁即获得了公民权,应当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在这一阶段里,青年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社会生活,利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愿望和能力。一部分青年走上了劳动岗位,成为朝气蓬勃的劳动者,特别是在一些对记忆、技巧、动作反应的速度等能力要求较高的领域里,他们的优势(如在文艺、体育等方面)表现得很突出。

其次,青年的独立意识的增强,推动了这一转化进程,这一转化又反过来加快了独立意识的发展。因此,在社会化过程中,呈现出愈来愈明显的批判性和选择性。相对于社会化前期,他们更愿意对社会化的内容进行思考,独立地决定取舍,接受的盲目性大大减弱。即使对老师和父母的告诫,也往往是作为一种意见加以看待,是否接受还有待自我的考虑。这一变化在自尊心较强、文化修养较高的青年中尤其突出。

再次,是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由于他们独立意识和批评性的增强,对成人世界不再像以前那样崇拜和向往了,而是愿意同与自己有相同理想和价值体系的同龄伙伴相互交流。同时,他们中的不少人,已开始走上工作岗位,或以其他的方式进入了社会生活,其社会化环境开始由家庭、学校为主体向各种劳动集体及同文化群体过渡。为此,他们与成人世界暂时不协调的现象仍然存在。

如果说青年社会化早期的特点是动荡不安的话,那么,青年中期社会化的主要特点就是转变。除了主客体的关系在转变外,还表现在:经济上由依附向自立转化;心理上由依赖与独立的矛盾交织变得更为倾向于独立;对成人世界由倾慕变为评判;社会化环境由家庭、学校变为劳动集体和同文化群体。由于事物的转化常常是决定其下阶段发展方向、道路的关键,因此,青年中期的社会化,就显得特别重要。

3.后期(23~28岁)

这是青年发育最后完成并处于精力旺盛、心理发展趋于成熟、人格初步确立的阶段。他们开始进入职业发展、组织家庭的稳定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生最值得珍惜的黄金岁月,此时的青年,经过了一个学习、积累知识的准备期和内化期,又没有名誉、地位的心理负担,加之拥有健壮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可以开始进入主体性的创造性工作了,这是青年后期社会化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青年,基本趋于稳定,从心理上讲,其人生观、世界观、个性特点都已大致形成,各种心理也趋于定型;在对社会关系的看法上,通过社会因素对自己在升学、就业、恋爱婚姻等切身利益的影响,较为深刻地理解到了社会对自己的作用,于是寄希望于社会的进步与安宁。同时,通过反思,也看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使命感明显增强,并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能尽快成为有用之才,取得一定的成就,以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而且在这一年龄阶段,社会已达到将他们当作成人看待的地步,寄予了相应的期望,这也使青年得到了肯定并受到鼓舞。所以,在他们当中,生产能手多、模范骨干多、要求进步的多、钻研业务的多,这些都是较之前期和中期较为突出的变化。此外,这时的青年,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求实。较之他们以前常具有幻想和期望、富有诗意和热情、强调愿望和动机的特点,此时他们更讲究实际,崇尚真实,注重实干,追求实效,希望实惠。

由适应性的学习转向创造性的工作,由动荡不安趋向稳定,由喜好幻想和期望向注重实际转变,是青年社会化后期的三个重要特点。它表明了青年向实现社会化又迈进了一步,展现出青年跨入成人社会的趋势。特别是到了该阶段晚期,随着职业的稳定、各种必需的社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经济上的独立以及家庭的组成,标志着青年最终获得了社会成员的资格,他们完成了初次社会化过程,进入了成人世界。

但是,这一社会化阶段,也同样存在着一些困难,这主要是社会角色在这段时间里变化特别频繁,如学生变为工人(或职员),学徒成为师傅,朋友成为情侣、再发展成为配偶,儿女变为父母等。每次角色的调整,其权利、义务、责任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又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等,而频繁地调整角色,必将使其在社会化时发生困难。变更过快的社会化内容,常使其应接不暇,以致出现角色与行为不相适应,权利与义务不相统一的现象。解决好这些矛盾,是使青年社会化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大学生环境适应的具体体现

1.生活学习的舒适度:自然环境的适应

人类的适应,比起动物的适应要复杂得多。一个人不仅必须针对他的内部需要及外部环境的变换而改变他的行为,而且还必须对他的人类同胞的活动做出一定的适应。例如,一个新入学的大学生,不仅要适应他所在的大学的城市环境,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环境,还要适应大学不同于高中的学习环境,以及不同性格同学的人际环境。他需要迅速地了解和熟悉环境,知道各种服务设施和办公学习的场所都在什么位置。他还要学会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安排管理好钱财的使用。还有很重要的是对授课方式、学习方法、专业的适应。如果做到了这些,他在大学生活中就会感到如鱼得水,生活舒适,学习顺利。如果他不能很快改变他以往的生活、学习方式,就会感到适应困难。如有的人会变得孤僻,有的人会想家,甚至有的人会逃避新的环境。

2.人际心情的良好度:人际关系的适应

人际关系适应包括:人与集体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中,有家庭关系的处理,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爱人之间的相处;在单位或学校有与上级领导、老师的相处,与同事、同学的相处,以及与下级同事的相处和角色转变的适应等。适应的态度有两种,即积极适应、消极适应。积极适应是在了解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变革并创造新的生活,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自身得到发展。消极适应是人与环境的消极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认同、顺应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即自身的潜能,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