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构成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政策执行程度、政策执行效率、政策效果四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政策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的基础性要素,没有政策文件,政策环境就无从谈起。政策文件是否科学,决定着政策环境的优化程度。政策文件制定是否适时,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的形成进度。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全国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主要由中共中央或国务院做出的决策;二是部门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主要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做出的决策,在我国主要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三是基层单位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主要是由基层单位根据本地本单位实际,按照上级各方面要求制定的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国家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具有宏观、战略、总体性等特点,到部门层面、基层单位层面将更加具体,更体现直接操作性和行业、地方属性。
政策措施制定要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引领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政策措施科学与否,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一定要科学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措施。
政策措施制定也要把握好时机。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措施的制定不是随机的,一定要把握最佳时机。一方面,要对问题状态有准确研判。从力求解决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出现起,就要跟踪研判问题的状态,何时出手制定政策要心中有数。因为需要制定某项政策措施来解决相应问题,并不一定是在问题出现之始。另一方面,要对实际需求有准确把握。政策措施的制定,是服务于解决问题的,服务于对象需要的,不能由政策制定者一厢情愿做出决策。只有服务对象的需要达到适当程度,政策措施才能被渴求,也才能够被欢迎。
(二)政策执行程度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政策的制定,亦受制于政策的执行程度。有令不行,难以发挥政策应有作用。只有政令畅通,执行有力,才能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程度可分为三个层次。
1.政策的学习宣传
此为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的第一层次,也是初级层次。政策发布后,首先要通过政策运转系统传递文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能够尽快知晓政策,及时了解政策精神。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属意识形态工作,有些政策涉及保密问题,将在特定时期内限制传达范围,所以面向公众的宣传要对政策信息进行取舍。对于特别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将通过召开全国范围的会议进行集中学习宣传,进一步解读政策,阐释政策内涵,明确政策要求。各相关系统和基层单位将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举办培训班、宣讲会等形式,帮助各级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实施者了解文件内容,把握文件要求,并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政策文件的存在及内容,为贯彻落实政策造势。从政策执行程度上看,此为初级阶段,但必不可少,十分重要。
2.配套政策制定
当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者的意图通过学习宣传阶段转化为政策执行者的主动意愿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配套政策制定阶段。此阶段要分项制定具体的实施政策,细化顶层政策要求,量化具体工作标准,提出解决问题的高招、实招和硬招。配套政策制定一方面是以政策落实政策,以文件落实文件,另一方面也是在为政策的最终执行铺路搭桥,奠定工作基础。配套政策制定既要满足顶层政策要求,又要符合各方面的实际。故而要在领会顶层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围绕每一项配套文件,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研究清楚具体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办法措施。
3.配套政策执行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的实质性阶段。配套政策执行将把政策要求贯彻到终端,从而切实发挥政策的作用。这一阶段是将政策转化为对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发挥直接影响的阶段。特点是需要直接进行资源调整,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财、物。要按照政策的要求,明确政策执行的责任人,明确具体的实施路径,明确相应的条件保障。配套政策执行,依赖于配套政策制定者对相应政策承诺的履行,也依赖于终端执行者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等。配套政策的完全执行,意味着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充分执行。
(三)政策执行效率
政策执行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政策执行程度。对于政策的执行,不仅要讲求执行与否,还要讲求快速执行。一个政策的执行,有一个随时间逐渐衰减的过程。能否在特定时间段内按照既定政策贯彻执行,直接决定着政策的成效,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的形成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一鼓作气时期
这一时期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贯彻执行的强大声势,通过一定的宣传鼓动,从上到下达成了相当的共识,是政策执行效率最高的时期。在此阶段,贯彻执行政策的各方兴奋度高,兴奋点集中,比较容易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贯彻执行政策的措施较为容易出台,相关条件保障亦较容易到位。在整体贯彻落实政策的氛围带动下,形成一种对政策执行的强势携带力量,带动各方面形成推动政策执行的合力,基本上完成了执行政策的基础规定动作,比如召开贯彻落实政策文件的会议,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文件等。
2.再而衰时期
随着政策执行时间的延续,一方面,因政策实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使相关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或缓解,成绩的出现降低了人们对问题的关切;另一方面,政策执行将遇到较难克服的瓶颈,使得政策执行者产生消极情绪。两种因素结合起来,势必衰减政策执行的力度和势头。这一时期,居于承上启下地位的政策执行者仍保持政策执行热情,并将设法维持对政策的执行。
3.三而竭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执行必然有一个周期。经过一定时期的执行,政策本身也会减少乃至失去政策约束力。既有政策,是基于特定时期、特定形势、特定问题和特定对象做出的规定,实际情况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不变的政策无法永远约束变化的事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到一定阶段,要对其做出相应评估,以便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或改变。同时,政策制定者包括执行者也将转移对政策执行的关注,从而逐步放弃对于既有政策的执行。所以,以往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虽然从未被宣布失效,但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亦不再被提起和执行,甚至不再被遵从。
(四)政策效果
政策效果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结果。政策效果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的根本要素。总体上看,政策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
1.引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的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布,首要作用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强调问题解决的重要性,指出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通过政策执行过程,经过学习宣传和广泛讨论调研,制定促进政策落实的系列配套政策,各有关方面必将集中强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的认识,促进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从而在情感上贴近相关工作,在潜意识里增加相关工作的分量,在理性思维中更加认同政策的指导。就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而言,涉及执政兴国,其执行必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特定时期内的首要政治任务。首要政治任务的工作要求和督查力度,也将不断深化各层面政策执行者对于解决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断督促和激发各层面政策执行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探索和实践。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基本效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所发挥的初级作用。
2.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模式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其价值都在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中的难题。一项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必然能够提出满足多数需要的解决问题之道。按照相应的办法和途径推进工作,经过各个层面的创新发展,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将不断被创造出来。这些经验经过提炼总结和宣传推广,将在更大范围内被效仿学用。于是,就会衍生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在原始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找到影子,但又不完全囿于政策的具体要求,而是充分体现和融合了基层一线的创新发展。这种模式是群众的创造,来源于群众,应用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每一个政策贯彻执行后,当政策不再被提及的时候,总会留下一些工作的模式,被固化下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
3.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颁发,除了谋求阶段性解决特定问题以外,关键是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的长效机制,使有关工作要求和部署融入制度建设,体现在制度安排之中,从而获得制度的长期保障,避免人为因素对于工作的影响。政策是阶段性的,制度是长期的。制度管长远,制度管根本,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持续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出台,就是制度形成的起始。经过政策的执行,某些要求被各方面高度认同,实践证明其行之有效,遂逐渐融入相关制度建设中,或独立成为相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