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而这个原则的实质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视域,在此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需要满足个人与社会的双重需要,需要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不断地从事着生产和生活实践的人,他们是“现实的个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其承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要素和内容,能够更好地帮助实现并促进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赢发展。
(一)方向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切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总和,总是要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了我们优化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政治方向,使其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服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比较复杂,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共产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
(二)以人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获得一切知识、感觉等等的,那就必须这样安排经验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体验到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常常体验到自己是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原则,那就必须使人们的私人利益符合全人类的利益。既然从唯物主义意义上来说人是不自由的,就是说,人不是由于具有避免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具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是自由的,那就不应当惩罚个别人的犯罪行为,而应当消灭产生犯罪行为的反社会的温床,使每个人都有社会空间来展示他的重要的生命表现。既然是环境造就人,那就必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3]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指出了利益是道德的基础,私人利益要符合人类利益,社会要满足人的需要,而且指明了人们“周围的世界”应该是“真正合乎人性”的世界,人具有社会性,人性由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所铸造,环境也必然是合乎人性的环境。环境决定了人,而人对于环境具有能动性,人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安排”和创造环境。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主体,人是最为重要、最为活跃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决定人,人同样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人是构建环境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首先,以人为本强调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出发点和基础,激发人的自觉性、意识性、能动性、创造性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归宿和根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中国社会环境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建设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也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现实状况和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真正需求和心理感受,从而有的放矢地选择环境内容,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受教育者。其次,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尊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能够尊重人的需要,合理地满足人的需要。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实体内容都满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性需要,实现了人们生存和享受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观念内容满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性需求、情感类需求,进而使得人们在环境中获取了来自实体和观念环境中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动力。当然这种动力的获得需要以尊重为前提。家庭、学校、单位、社会组织中对个体的尊重能够激发个体无限的潜能,树立并坚定其理想信念和实现发展的决心。正如美国哲学家阿德勒所言:“潜在可能性的本质是其现实化过程中具有极其多样的可能性。”“人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创造物。在出生时人就具有了一系列潜在可能性,他通过自己形成的习惯,自由选择地发展了那些潜在可能并成为他自己塑造成的那种人。”[4]
(三)整体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求优化工作要从考察环境的系统状况出发,统筹兼顾,既注重个别要素的完善改良,也要充分考虑环境的整体效益。在具体的环境优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优化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情况,这本身符合优化原理的针对性、一元性要求,但实现环境优化决不能靠一种方法孤军作战,优化环境需要各种方法彼此衔接、相互补充、共同协作。在评估优化方法的有效性时,不仅要考察该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效果,也要从全局宏观角度出发测评该方法在环境整体优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一般而言,局部优化是整体优化的基础,但也确实存在着某些优化方法只注重局部利益,而以牺牲整体利益为代价的情况。这种做法扭曲了部分与整体和谐统一的关系,从而带来的局部成效也只能是短期的、暂时的,只有本着整体性原则,在进行局部优化工作时,时刻以整体全局利益为基点,才能够真正实现优化。具体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过程中,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注意要素之间的有机统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部诸因素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单位、社会和家庭之间,小学、中学、大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功能互补。
(四)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的前提是要确立主体对环境的自主意识,克服依赖意识。所谓自主意识就是主体对环境的独立意识,而不是盲从意识;就是主体对环境的主人意识,而不是被动的奴役意识;就是主体对外界的驾驭意识,而不是屈从意识。主体要把环境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条件,既要承认它的决定作用,也要对它进行选择。主体如果丧失了对环境的自主性。主体就会在环境中漂泊不定,随波逐流,成为失去能动性的自发因素。自主性原则表现为自主选择、自主把握、自主分辨、自主取舍等几个方面。所谓自主选择,就是主体对环境变化的自主把握,对环境因素的自主分辨,对环境需要的自主取舍。自主把握是主体对环境发展变化的认识,以确立积极适应环境、支配环境的前提条件。自主分辨是指主体对复杂环境因素的分析与鉴别,是自主把握的要求。自主取舍是主体根据教育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对环境因素的接受和排除,是自主把握、自主分辨的结果。自主选择、自主把握、自主分辨、自主取舍是相互联系的,它充分体现了主体对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五)选择积极因素原则
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因而在环境的优化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动态,分清环境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选择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要针对环境中的消极因素,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努力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并尽可能将不可控的消极因素转化为可控的因素。坚持选择积极因素的原则,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努力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积极环境因素和消极环境因素的辨识能力,增强大学生对消极因素的免疫力,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促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始终朝着积极因素影响的方向发展。
从现实上看,人们营造了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环境,来满足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重在建设、重在创建。如创建一些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文化展览馆、烈士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六)实效性原则
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优化目标。失去目标的随意操作是一种盲目行为,只能造成人、财、物的无谓浪费,因而,注重实效性是检验方法是否有效的根本原则。实效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和建设方法的选取要根据特定环境的具体实际情况,本着经济、实用、有效的宗旨进行环境设计、建设和开发。实效性原则也提示环境优化和建设的主体在创建优良环境时,并不需要刻意去追求豪华的设施和宏大的场面,因为优化环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徒有其表。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和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客观效果灵活选取方法,不要一味地、不顾实际地蛮干。
(七)层次性原则
由于环境中的每一个事物及其事物之间都有可能是矛盾的统一体,其内部本身也可能包含着各种不同,甚至相反的因素,包含着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当它们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时,其方向自然也是多样的。环境本身具有多因素、多层次、多时空、多向度的特点,但在思想政治领域,主流意识形态的属性是不可撼动、不能动摇的。那么,面对在信息技术发展如此之快的现代社会,面对不断现代化的个人,如何捍卫社会整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成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重视环境,善于利用环境,学会用同层次性原则来构建环境。
坚持层次性原则,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中理顺环境层次间序列,并实现各层次的有机联系。不仅力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整体处于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良性发展状态之中,而且努力打破环境各层次间封闭、隔绝的不良态势,防止层次间形成壁垒,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顺畅流通。
坚持层次性原则,还有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中抓住工作重点,突出中心任务,从而有效实现优化目标。因为,一方面,各种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效果不同,另一方面,人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本身也具有高低不同的层次化特点。所以,在优化工作中,要着眼于改善、创设那些与人的思想品德发展关系紧密、影响力大的环境因素。同时,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分层次、分阶段合理地选择优化方法及安排优化步骤。过去,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中,不仅忽视了客观环境的层次性、差异性,而且也忽视了教育对象多元化、多层次的主体状况,采取整齐划一的方式,片面追求步调一致、严格统一,结果不仅造成环境发展水平滞后,也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注重层次性,就是要在正视差别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开展优化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整体优化。
(八)发展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这是由优化建设与发展的本质关系所决定的。优化建设可以促进发展,而只有实现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优化建设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是从解决环境中的主要矛盾入手,因为正是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环境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了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自然、社会的一种协调发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因为它只有在这种协调发展中才能不断达成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并完成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由于它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过程,为了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成果,各项优化建设工作也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发展、公平、可持续性、主权和共同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