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一)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网络道德建设的关键是网民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由于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难以分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观点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左右,从而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网络道德宣传和教育,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网民对不良网络信息的识别力和免疫力,净化网络环境。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宣传,引导学生具体的网络行为,强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如引导学生不沉迷于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要节制地使用网络;不利用网络攻击他人邮箱和网站,不做危害他人和国家利益的事;不在网上发布垃圾信息,污染网络环境;不浏览和传播淫秽物品;不在网上从事剽窃他人学术论文等侵权活动;不随便相信甚至附和网上的过激言论、虚假信息和反动信息等。使学生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中增强自律意识,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网络自律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礼仪教育
“网络礼仪”源于英文单词“netiquette”,是由“network”(网络)和“etiquette”(礼仪)组合而成。网络礼仪是一个组合名词,“网络”顾名思义是指一种环境,而所谓“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它包含了仪容、仪表、仪态和仪式等多种意思。“礼”和“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礼”是内在的,是人们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敬意的态度,而“仪”是外在的,通过一定的形式、程序、动作等表现出来的“礼”。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修养和礼仪规范,其精髓深入人心,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行为之中。
礼仪通过评价、劝阻、疏导、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活动。遵循礼仪规范的人,客观上对其他人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使人们在实际交往活动中,耳濡目染,见贤思齐。礼仪可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和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相互关系。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日益增多,人们通过社交来调节生活、建立友谊,交流感情、融洽关系、增长知识、扩展信息。礼仪约束着人们的态度和动机,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着正常的社会秩序,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礼仪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好形式。它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仪表、举止和讲究礼貌、礼节来体现和培育人们,使人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三)建立网络监控体系,形成正确的网络政治环境
网络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能否被真正贯彻执行,还要靠对网络内容和行为的有效监控来保证。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网络监控体系,监督和限制有碍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健康内容,清除网络中的反动信息、黄色信息等不良信息;合理监控网民的网络行为,通过监控分析,及时发现网民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网络监控体系,首先需建立一批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拥有一批高质量的宣传网站非常重要,它对拓宽教育空间、延伸教育时间、扩大教育覆盖面、进行有效的网络监控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其次,设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四)使大学生网民学会选择信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传统的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教会顺从”的教育,受教育者要无条件地吸纳和认同既定的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因而,也谈不上对大学生进行选择、判断与辨别能力的培养。但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过去那种信息匮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青年大学生一下子有了很多的选择的机会和可能性,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选择的时代无疑需要一定的选择能力,才能走出迷惘。
1.重在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
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抵御力较差。在面对着网络上海量的信息时,一些学生会产生选择困难,因此,选择能力的培养很重要。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一方面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另一方面给学生造成了强大的“信息压力”和“信息选择”的困难。“信息压力”主要指学生面对网络信息的量增和变更,感受的是相互比较的直接和竞争的强烈,觉得发展太快、信息太多、应对太累,压力太大;反映在心理层面,就是“心躁”,即急躁、浮躁、焦躁、烦躁。这种心理特征表明学生的内心充满着矛盾。同时,在信息质的评价与选择上,由于存在着价值多元、多样和多变的社会背景,评价与选择的主观认定与客观参照借助信息必定互换更替,这就是在网络领域经常涌起的信息新潮、浪潮甚至狂潮,不断地更替评价与选择标准,一方面有利于期望值的攀升,产生激发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会使人无从选定,犹豫不决。因此,教会大学生学会选择,是高校德育在网络环境下所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只有将它解决好,网络资源才会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2.培养网德,形成大学生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
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化的道德,是一种社会化要求最高的道德,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公德。也就是说,传统社会中在服从低层次上的道德在网络社会中往往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高层次上的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网络行为。所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或称为网络德性,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网德的内容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节制、正义、无伤、私密、责任和义务等十大主要网络德性。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既包括良好的上网心理习惯,也包括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良好的上网心理习惯主要是指良好的上网心理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网络观。良好的心理习惯贯穿于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在内的整个网络心理活动过程。大学生要自觉形成良好的上网动机,满足自己积极的人生发展需要,实现理想的人生目标。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上网时间、频率及各种安排应当遵循合理的规律,并做到行为文明:既乐于上网,又有所约束和节制;既满足心理的需要,也要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既充分地发挥个性尽情娱乐,也要体现大学生较高的文明层次。高校应针对目前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合理的、操作性较强的网络道德规范,如明辨真伪不轻信、保持真诚不撒谎、履行责任不妄言、遵守协议不侵权、提高警惕不放任、拒绝诱惑不沉溺等。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努力做到“五要五不要”,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归宿和根本目标。
(五)加强大学生网民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近年来,一些网络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网络不道德随处可见。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突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学校,我们更要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网络道德教育思想体系。高校要通过对青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使他们能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明确认识到哪些行为是网络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行为,要提高大学生网民的法律意识,杜绝恶意的网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