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经济的不断发展能促进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客观上刺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以及充分发挥人们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

(一)经济环境引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不同的经济社会对应不同的统治思想。如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实现统治的隐蔽手段,将“君权至上”的思想观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并且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仍然比较模糊与盲目,在历史发展中还未获得其自觉地位;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斗争中,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定位为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被认为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曾经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面临严重的困境,遭受沉重的打击;直至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的经济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分配方式、所有制形式、社会组织形式等的发展一方面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另一方面带来了思想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需重新寻求自身发展的新方向。我们党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中结合历史经验,在认真分析研究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为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发生、发展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紧紧围绕当前经济环境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各方面,包括政治、思想以及人才的保证,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经济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运行轨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行政主导式的方式运行,也就是说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将权力中心配置的全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上而下地实施。在这样的运行方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轨迹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以及主观意志,如中国古代政治的大一统导致思想的大一统。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这种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运行轨迹主要是准行政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方式,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这种僵化而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方式的转变必须遵循经济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其运行机制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将社会资源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高效化、规范化、制度化以及社会化的新的运行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