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的创新与突破又不断地创造出更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反过来,科学研究方法又能不断加快科学研究的步伐,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教育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和改造,促进了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方法是实现过程、到达彼岸、完成任务、取得预期成果的方式和手段。无论做什么事情,也无论要实现什么目标,不通过具体的方法是绝对不可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方法是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研究、探讨所采用的一切方式、手段和措施的总和。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人文社科研究问题的基本和普遍方法,是获得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基础。观察法通常是在研究者一定研究目的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自然条件,有计划地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收集、分析研究对象资料的方法。

1.观察法的优点

观察法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普遍方法,其优点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客观性。观察法能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资料,不需其他中间环节,所获得的教育现象和过程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比较真实。

第二,能动性。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的活动,因而具有能动性。

第三,选择性。为了研究环境相关性,观察者会有选择地集中在某一观察对象上,尽量排除外界无关刺激的影响。

第四,生动性。观察法通常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能获得生动的资料。

第五,及时性。观察法能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

第六,深入性。观察能收集到一些无法言表的资料。

2.观察法的功能

第一,观察能够发现理论研究法所不能发现的新问题。观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有待研究的新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捕捉和思考,就能透过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二,观察是提出理论假设与验证的重要方法。理论假设的提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事实材料基础之上,因此必须借助于观察法,以真实可靠的事实材料为基础,通过科学的观察、实验测定对理论假设进行证明。

第三,观察是提供教育现象真实过程的手段,是获取原始材料最基本的方法。观察就是对教育现象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进行细致的系统的记录,收集原始资料,以便于对教育本质规律进行探讨。观察可以弥补实验的不足,向人们提供行为、事件的真实形象。

第四,观察是帮助研究者了解被试个体差异的手段。教育科学研究面对的是各具形态的被试个体,他们的个性千差万别,为使研究顺利进行,必须要了解被试的个体差异。

第五,观察是解答各种特殊问题的手段。在教育研究中,有一些特殊的问题使用观察法更为合适。

第六,观察是教育评价的手段。教育科学研究可以通过观察来评价。评价教师学生的关系,评价一种教育方法是否有效,评价教师对攻击性行为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得当,都可以从实地观察获得。由此可见,观察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掌握具体的观察方法。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通过人为地创设条件,有目的地将事物和现象分成多种因素,探求条件与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实验就其人为控制和变革自然来说,是一种实践活动。任何实验都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实验者、实验设备和实验对象。

实验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揭示实验对象质和量的实验可分为:定性实验、定量实验、结构分析实验。按实验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测定性实验、析因性实验、对照性实验和中间性实验等。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类型可分为:原型实验、模拟实验等。

1.实验法的特点

变量控制是实验法最本质的特点。研究者可以根据实验目的主动地创设和控制条件,通过操纵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并查明每一种因素所起的作用,使要研究的现象发生。实验法要求严格控制无关变量,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研究结果才能较为客观,实验也才能够真正揭示变量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区别于历史研究、调查研究的相关研究,它可以对条件进行系统化地研究,观察因这些条件所引起的变化,从而揭示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在理论假设的指导下,研究人员提出实验条件,通过条件变化,观察被试反应。在实验结束后,通过对这些反应的分析,探究其中的原因和规律。并可以隔离研究现象的某些情况,使研究人员比较容易地去分析现象,把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区分开来,以便弄清每一条件所产生的影响,由此概括出条件与反应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能够扩大研究的范围与深度。教育实验通常能够遇到一些自然条件下遇不到的特殊情况。研究者不用被动地等待观察研究被试心理、行为现象的发生,而是创造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的反应,以此来考察被试的反应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探讨事物的本质联系。这样就可以扩大研究的范围与深度,使研究者对在自然教育情境中难以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进行研究。

实验法具有可重复性。凡是实验都可以以相同方式重复进行,以便验证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凡是理论假设正确,设计严密,操作严谨,所得到的实验结果重复验证一定能成功。正因为实验法可以重复验证,就能够通过大量的重复实验,验证理论假设的正确,从而提高实验的效度和信度,使实验成果得以广泛推广。

实验法具有精确性。实验法有严格的实验设计和确定的实验程序。实验法实验设计更为严格,选择被试,确定实验变量、实验材料、工具的规格和实验程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每做一步都有具体要求,特别是对无关变量有严格的控制,这样就可以使实验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使观察更为精密可靠,并能给测量和计算提供方便条件,以便获得精确的实验结果。这样可以精确地分析研究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可以有计划地控制研究现象和环境,使研究更为精密。

2.实验法的功能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实验是实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避免理论研究过程中因为时间差、盲目性而下错误结论的可能性,因此对于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倡以实验的方式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与方法,为发现、揭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法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实践寻求操作程序。教育科学理论的不断产生与发展,要求人们通过实践去探索、发现如何操作理论。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运用观察、列表、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并进一步对现状做出科学分析与认识,提出具体建议,探讨其中的内在规律。

1.调查法的特点

调查研究基本上不受时间、空间上的条件限制,可间接了解实际情况。调查法可在自然的进程中搜集材料,不控制被调查对象,其涉及范围广,具有速度快、搜集全面、多样化的特点。

随着现代科技进步,调查研究也产生了许多新特点。

一是社会化。社会化指调查研究规模的扩大和方式、途径的增多。如可通过网络信息手段实现大规模的联合调查;在调查途径上利用多种方式将微观调查与宏观调查结合起来,把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结合起来等。

二是现代化。这个特点主要指调查手段的新变化。在现代调查研究中,可充分利用录音、录像、空中遥测、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使收集、整理各种资料更加广泛、迅速和准确。

三是精确化。这个特点主要指运用数学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而现在数理统计方法能够实现对动态事物,即对人的意识、记忆、情绪等数理描述。

四是专门化。专门化主要表现在调查研究专门机构和队伍的形成。这种专门机构形式多种多样,如统计机构、情报中心、政策研究机构、经济研究中心等。专门化的研究队伍提高了调查研究的水平,对推出其内在规律更加有利。

2.调查法的功能

调查法可以揭示教育发展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促进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一般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研究单位承担,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现状、解决当前存在问题以及提出决策办法。

调查法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经验。这些结论对教育工作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例如: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关于影响大学生政治思想发展变化诸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关于制定新课程计划的调查、中学生社会成熟水平的调查等。这类的调查带有总结及探索性,重在研究某教育现象过程内部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的基本特点,研究成果多为实践经验的概括、升华,能够丰富教育理论宝库,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

调查法可以为不同层次的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提供服务。如预测性的抽样调查,主要用于对某一时期的教育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例如:为确定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体系的结构布局,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预测性调查;通过当前社会办学等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对今后十年内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及我国办学体制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注释】

[1]巩茹敏,乔月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综述[M].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5):73-74.

[2]巩茹敏,乔月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综述[M].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5):73-74.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7.

[4]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48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2.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0.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5.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82.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2.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5.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69.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0.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0.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7.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8.

[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

[3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

[37]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06.

[38]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39]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58.

[40]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59.

[4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2.

[4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1.

[4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3.

[44]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

[45]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2.

[46]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3.

[47]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70.

[48]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8.

[49]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8.

[50]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5.

[51]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36.

[52]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7.

[53]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3.

[54]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1.

[55]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38.

[5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5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5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5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9.

[6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5.

[61]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6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6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8.

[6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9-660.

[65]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99.

[6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6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4.

[6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6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7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13.

[7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36-1337.

[7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4.

[7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1-152.

[7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7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

[76]邱柏生,阮如钧.思想教育接受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