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坚定学生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具有推动作用

当代大学生的信息大多都是来源于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即通过网络这个重要阵地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上的指导,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互联网是个信息极为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在其中,当然有好的积极向上的信息。互联网可以同时覆盖遍布全球的用户。目前,我国所有高等院校都已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大学生在图书馆、开放实验室,甚至在宿舍里都能够上网学习、交流和娱乐。海量、丰富的网络信息使大学生获得更多选择接受信息、获取知识、交流沟通的机会。而传统思想教育方式落后,导致教育效果甚微。但是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积极向上的信息。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具有的优势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是单纯的说教,教学形式简单,感染力不强,教学效果不佳。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形式更为生动、感染力更大、渗透力更强,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时空局限,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高校可以用网络的优势,也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处世方式、行为标准、成才途径教给大学生,与大学生进行更为生动的沟通,更好地为大学生所接受,效果会更好。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关于学业、爱情等。面对面的方式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不是最好的,而借助网络可以设置心理问题咨询中心、服务热线等栏目,使得大学生可以有一个私密的倾诉窗口,使得大学生能够解开心结,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网络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成为现实

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在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通过相关网络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制作、传播和控制,从而实现用正确、丰富、生动的网络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观念、道德意识,使他们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网上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1]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下(集中课堂讲授、辅导员个别谈心、集体讲座等),大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他们掌握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在网络化环境下,教师的权威被消解,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到加强,传统的教师主体教学模式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也就是网络化带来了教师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大学生在民主、宽松、自由的和谐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有助于打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固定地位,变被动式教育为主动式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这是由网络化带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教师与学生交互模式框架下,仍然需要遵循主动灌输和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法。主动灌输是德育工作的优势,互动交流需要遵循主动灌输的方向性,主动灌输要考虑互动交流的可行性。在互联网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网络的主体,教育者是网络传播中的管理者、把关人,教育者不是面对面直接说教,而是提供影响、选择和引导。具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语言表现方式,要以网民熟悉的语言加入到他们的谈话行列,在谈话中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解决思想和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同时,互动交流可以重塑德育工作者的形象,根据不同的对象制订不同的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教育内容的亲切感,使教育更加人性化,以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