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精神环境
学校的精神环境就是校风,校风是学校的风气,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稳定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校风属于校园文化中的意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属于精神环境的范畴。校风建设是全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又是学生全面发展思想的环境条件。
(一)校风的要素
校风是通过教育、培养、陶冶、继承、发展等多个环节和过程逐步形成的。在校园内普遍流行的风尚和习惯,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师生思想、信念、情操、行为、纪律、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
1.校园秩序
校风的校园秩序因素,是指校容、校貌、校纪及学校师生的生活秩序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秩序。优良的校园秩序既表现在学校每一处空间的整洁、优美上,也表现在时间上。学校一日、一周、一学期里各项活动的稳定、有序,师生严明、自觉的纪律性则是校园秩序的核心内容。校园秩序是校风的显性指标,给人以强烈的“第一印象”。脏、乱、差是人们所概括的负效应的校园秩序。正效应的校园秩序又以是否完全做到整洁、有序、严谨划分为两级或三级水平。对校园秩序的了解,不能停留在校舍、设备等硬件上。简陋的硬件,也可能包含高水平的整洁、有序和严明的纪律性。
2.学校成员稳定的行为倾向
校风的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因素,是指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有监督、检查或没有监督、检查,学校成员的言语、行动、仪容、举止、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言行粗俗、狂躁、混乱无序,即人们常说的缺乏教养,同文明、礼貌、井然有序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行为倾向,表现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就是两种不同的校风。
3.学校成员的相互关系
校风的学校成员相互关系因素是指学校里人际关系是否团结一致、亲密、和谐、顺畅,以及全体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团结包括相互间的了解和认同,工作上的合作与配合一致。和谐则进一步含有情感因素、相互间的友情和亲近感。全体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表现为学校领导提出的计划目标内化为全体成员的自觉需要,集体主义的自觉行动比顺从和拒绝的反应占有优势。人们对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感到满意,就会主动参与集体事务,献计献策,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学校成员的相互关系既是建设校风的前提,本身也是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校风的校园秩序、行为倾向因素相比,校风的人际关系因素是相对比较隐性的因素,但是决非不可捉摸、不可测量。实际上,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气氛是最有影响力的心理环境。依据苏联学者的研究,人们有50%的劳动时间是用来查明相互关系或消耗在产生冲突后的体验上的。一所人际关系紧张、内耗严重、冲突习见的学校,是不可能形成良好校风的。良好校风在成员相互关系上也可表现为不同水平。
4.学校成员的精神面貌
学校成员的精神面貌因素也是校风中比较隐性的因素,它是学校成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精神状态、视野、气质、风度等方面的综合反映。精神面貌是形成校风的动力因素,是学校整体思想最深刻的表现。学校成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反映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的效果。学校里具有浓厚的政治氛围和要求进步的风尚,是非明确,正气高扬,是一种水平。讲政治要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则是更高一级水平。人们的精神状态,是指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是满足现状、得过且过,还是精益求精、力争上游,即不同的抱负水平,人们对科学文化的态度及追求的程度就不同。学校成员的精神面貌还包括他们的视野和胸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就是学校成员的一种视野和胸怀;教育的“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是一种视野和胸怀。因此,形势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学生关心和了解国家大事、世界大事,有助于他们改变精神面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情操。
因此,校风虽然是以观念形态存在着,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它是客观存在的,有其具体的有实在内容的构成要素。它不是一所学校某一个方面工作的反映,而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和整体效应,是学校整体思想及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它刻画出了学校的具体形象,以此形象的各个侧面——校风的构成要素,家长和社会来具体评判一所学校的质量。构成校风诸方面因素的发展状况如何,也决定了受其影响的学生的整体思想如何。
(二)校风的功能
1.优良的校风是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环境条件
首先,校风建设是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也是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条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以机构和人员的增多为主要标志,也不等于活动的增多。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有形的教育活动,更需要贯穿到各科教学中去;既需要通过语言的教育方式,也需要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校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它有利于控制情绪、抑制行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甚至启迪人的智慧。可见,校风建设虽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但它非常直接、明显、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形成。因此,校风建设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又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优化的环境。校风潜在地蕴含着一种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精神风貌,无形地规范、制约着受教育者的心理与行为,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其次,校风建设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矛盾的同一关系,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影响活动。影响的一方是主体,接受影响的一方是客体。成功的教育,既是主体影响客体的过程,又是客体接受主体影响的过程。主体被客体接受的程度决定了主体影响客体的程度和教育的成败。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所给定的这种主客体影响关系中,主客体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矛盾是同一的。校风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扩展到教育的全过程和所有参与因素:领导、教师、员工、学生及校园环境。在向受教育者提出思想要求的同时,也向教育者提出了思想要求。这不仅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客双方,也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矛盾的同一关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所给予主客体的平等,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
再次,校风建设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主体实践特点。校风建设对学校所有成员提出了要求,这些都是符合各类人员的活动类型和方式的。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员工的服务风,这些是学校各类人员工作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可见是有针对性的,因而也具有实践性。它抓住了每类人员基本的现实活动,无论是施教还是受教都在一定的现实活动中展开,这样就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超然物外,而是寓于所有人员的实践之中,寓于实践主体的积极活动之中。
最后,校风建设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天地,使思想政治教育既富有现实具体性又富有无限延展性。校风建设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工作的隔阂,消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孤立无助的现象,使学校的全部实践活动都具有了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在思考、考察学校所有人员的所有工作时,都不能不关注这些工作所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每个成员的责任心、纪律性、言谈举止等都具有了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体现了学校中没有不育人的岗、没有不育人的工作这一基本规律。这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讲座和专门演示,而是扩展到了一个无限广阔的领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现实具体性。与此同时,校风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又是极为丰富的,具有精神价值的无限延展性。学校师生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按特定的价值目标付出努力,总会获得相应的教育价值。但是,即使在一件“微乎其微”的活动中,能够实现的教育价值和为人提供的实践创造的可能性,又是无限丰富的。此外,校风建设在统一的目标下,为每个具体的学校,为每个小集体和个人,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和实现个性特点的可能,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统一的精髓,同时又具有无限的多样性和生动性。
2.优良的校风是一所学校完成各项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可靠保证
第一,优良校风是长期教育和培养的结果,但它一经形成,本身又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当然,一种劣质的校风,也时刻发挥着它的负面作用。校风的作用具有隐蔽性、情感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它不是显性课程,更不是固定课程,而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风尚。它产生暗示,时刻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激发情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校风没有专职教师,学校全体成员人人都是教育者,又都是受教育者。校风是学校成员自我教育的形式,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进行的。所以,有人称校风是学校的隐性课程。校风的教育力量就是使学校成员自觉去完成各项任务,把学校奋斗目标和自我奋斗目标结合起来。
第二,优良校风是坚持严格管理的结果,它一经形成,本身又成为一种巨大的管理力量。校风的这种管理力量,表现为它对学校全体成员的凝聚力、约束力、激励力和同化力。一位新的成员进入一所校风优良的学校,他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很快会被新学校的优良校风所同化,他会克制和改变原来不适应新环境的行为作风,从而去适应新环境的要求。他由初始的顺从到自觉的参与,不仅使自己获得前进的动力,而且使自己更加关心集体的事务和荣誉。校风之所以能够成为巨大的管理力量,源泉就在于全体成员的参与。校风是群众自我管理的形式。这种管理不同于制度管理,它主要通过群众舆论、群众压力来进行,是以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带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学校的制度管理能够升华到校风管理的高水平,把领导管理和群众自我管理结合起来,必然成为学校全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可靠保证。
第三,优良的校风可以构成独立存在的小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熏陶、促进和约束的作用。校风是学校各方面因素所共同构成的整体作风,属于学校内部环境的精神范畴。因此,它不但可以形成学校内部自身影响的合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从社会上所得到的各种观念、作风在这里得到检验和筛选,并可以构成在各种不同社会影响中独立存在的小环境。在这个小环境中,各种信息通过耳濡目染、长期的熏陶,必然对学生全面思想的形成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如果具有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作风,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文明礼貌的道德风尚,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以及严谨、刻苦的学习气氛,它就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身心愉快、精神焕发,使他们自然产生一种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并成为他们生生不息的动力,促进其身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优良的校风一经形成,在这个小环境里,就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自觉要求维护它,而破坏和污染这种精神环境的人和事便会自然地受到大家的抵制和谴责,也就是形成一股强大的约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