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越来越得到学校的经营者,尤其是教育发展的决策者的重视。各级各类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在高校教育中的功能、地位日益突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取得成效的原因
1.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质量的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正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最基本的一个环节。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加迅速,思维更加活跃,因此。他们需要更广阔的自然空间和人际交流环境。课堂上的学习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方面,环境是学生的户外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修养、情操、品德等综合素质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2.教育领域已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高校发展的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这块主阵地中,创设学校环境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好舞台。学校要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除了各级部门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之外,还需要创造学校这个小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文化正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等作为一种环境文化,起到“桃李不言”的作用,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及感染。学校环境文化体现着学校的个性和精神,给学生以高尚的文化享受,催人奋发向上,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引导作用。[5]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是增强学校竞争力,保障学校持续稳定地发展。良好的环境为正常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且对于提高学校的竞争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除此之外,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加大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前提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面临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是因为其构成要素中存在一些不良影响要素,而且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存在不合理性,会影响整个环境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分析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影响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和建设的前提。
1.物质环境污染
(1)物质环境污染的含义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污染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物质进入环境,超过一定的限度,使自然环境的组成、状态发生变化,结构、功能遭到破坏,而引起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系统破坏和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危害的现象。其中物质环境的污染直接危害的是人们的身体机能、生理结构,同时对于人们的思想品德、心理状态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
(2)物质环境的污染带来的危害和由此引发的思考
第一,物质环境的污染不仅影响人类作为自然性存在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人类作为社会性存在的发展。因为,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物质环境质量遭到破坏,必然引发意识形态的动荡。而且,一国的资源利用、环境破坏往往会产生跨越国界的影响,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途径单独地逃脱全球性生态灾难的惩罚,因此,环境问题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一部分。实际上,环境污染问题只有依靠世界上所有国家共同努力与积极合作才能够有效解决,尤其要改变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一些现有观念,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二,当前物质环境的污染问题是人类利己主义的观念和行为造成的恶劣后果,它要求人类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如何有效抑制其不断膨胀的物质占有欲望,把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转变到注重充实精神生活的高度上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所面临的紧迫任务。环境的现状确实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评价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模式,彻底地反省现代的政治观念与经济结构。人类在解决环境危机的过程中也必将认识到,相对于技术的投入、法律政策的约束以及经济杠杆的调控等因素,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才是环境问题解决的根本。
2.精神环境污染
(1)精神环境污染的含义
精神环境污染指人们在精神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一些腐朽思想、错误认识、陈旧观念以及文化糟粕等给整个环境系统所带来的危害现象。它是一种对人们的心理、意识、观念等内部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人们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言谈举止等形式反映出来。
(2)精神环境的污染源头及表现形式
从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的整体考察来看,其污染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传统封建文化的糟粕部分,另一方面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腐朽成分。前者是根深蒂固,沉渣泛起;后者是无形渗透,潜滋暗长。同时。在某些状况下,两者还糅合在一起,盘根错节,从而给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
3.信息环境污染
(1)信息环境污染的含义
信息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们在物质和精神生产、生活中产生过量或有害的信息,致使信息环境系统功能受损的现象。信息环境的污染包括由信息过量引起的污染和由不良信息引起的污染两方面。一般地,人们将由信息过量而引起的污染现象又称为信息泛滥。随着社会信息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信息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如物质环境的污染一样严重的“社会公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2)信息环境的污染的表现形式
第一,信息泛滥。信息泛滥从本质上说是由于人们对信息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不充分利用所造成的,是指社会信息数量急剧上涨,流速不断加快,以至于超出了人类的信息处理与利用能力,使人们承受着过度的信息冲击,感受到强大心理压力的一种不正常状态。
第二,干扰信息和冗余信息。信息污染问题是目前整个人类信息环境中的总体症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就是干扰信息和冗余信息的空前增多,这种情况既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越发复杂,又会令其信息传播效果大为降低。
第三,不良信息污染问题。信息泛滥冲击的是人们的大脑,它一般会造成人们身体上的疲劳;而不良信息污染毒害的是人们的心灵,它会使人们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甚至人格扭曲。所谓不良信息污染,是指社会信息流中混杂着许多陈旧过时、虚假雷同、色情暴力的信息,以至于危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环境,影响人们对有效信息的正常吸收利用的社会现象。
在目前互联网由西方文化主导的情况下,网络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途径,促进了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互联网上的超时空性和开放性使信息传播超越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信息迅速传播,对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尚不成熟、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容易造成不良影响。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交流与对话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据统计,在全球网络文化交流与对话中,英语信息占90%,法语信息占5%,其他信息占5%,而其中中文信息还不到1%。他们借此大肆张扬自己的主张,推销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文化道德观念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过去我们手里挥舞着原子弹使人害怕,现在我们手里控制着互联网使人们喜欢,这就为传播西方价值观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和西方的宣传攻势势必引起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健康、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嬗变,甚至会使他们丧失应有的政治观点和立场,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信息环境的污染带来的危害和引发的思考
信息环境的污染不仅妨碍了人类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而且还在整个精神领域造成严重的危害。
第一,会导致诚信危机。网络传输的匿名性使得各种虚假广告、谣言谬论等污染信息横流,网络社会到处充溢着虚拟性和猜疑性。网络上的虚拟世界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就使得一些人因为轻信网上的虚假信息而蒙受损失或遭受挫折。这种对于网络媒体的不信任态度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使得诚信危机不仅在虚拟空间中存在,而且在真实世界里也四处蔓延。
第二,污染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目前我国互联网的主要用户是24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这些涉世不深、思想观念尚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在网络中经常面对的是铺天盖地的垃圾邮件、肆意骚扰的虚假信息以及极尽诱惑的网络色情。在我国,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某些不良信息的刺激而对网络一往情深,有的为上网而逃学甚至弃学,还有的人因受到网上暴力色情等内容的影响和毒害而逐步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三,造成经济损失。任何网络的承受力都是有限度的,大量垃圾信息占据网络存储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处理和传输的速度,也消耗了用户查询和检索的时间。各种虚假信息在网络中的存在与传播,使网络用户对真实信息的信任程度也大大降低,极大地影响了有效信息的正常利用。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不只是教育环境污染问题,还有环境资源结构不合理,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安全隐患和环境缺乏整体功效等问题,这些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在实际过程中不断去完善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