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作了依据中国现实情况的发展和深化。

(一)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1.毛泽东思想关于环境内涵的理解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进行了推进,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那么,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56]从毛泽东这段话中可以分析出,毛泽东接受了列宁关于环境类型的划分思想,并认为经济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政治环境是对经济环境的集中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环境决定了一定形态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环境,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2.毛泽东思想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毛泽东则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人对环境的建设作用。

首先,毛泽东更加明确了“人创造环境”的思想,并且指出了实践的途径和方法。毛泽东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57],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58]那么,毛泽东认为在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首先要周密、细致地了解周围环境的状况,客观地看待问题。“对周围环境不做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59]其次要摒除经验主义、冒险主义、机会主义的错误倾向,“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故”[60]。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人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并将其作为党风建设的基础环节,形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61]的工作作风。

毛泽东还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要同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62]人们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进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

同列宁一样,毛泽东注重人的作用,不同的是,毛泽东更加强调适当的组织工作方法提高人的积极性。毛泽东认为,无论是经济建设工作、文化教育工作,还是新区边区的工作,一切工作都应该注意采取耐心说服的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实践联系起来,认真、仔细、负责地去解决问题。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把党的“群众路线”看作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党根本的组织路线。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党要关心群众生活,其实质就是坚持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并帮助人民具体地而不是讲空话地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根本政策,每个同志(军队的同志也在内)都要好好去研究。只有在我们的同志懂得并且实行了这样两方面工作的配合时,我们方能算得上一个完全的共产主义的革命家。”[63]

其次,毛泽东特别提出了人的思想环境。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毛泽东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建设好的思想环境,进而把各种力量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确保大局。毛泽东提倡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其次,自觉能动性是人的特点,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遵循着客观规律。在《纪念白求恩》中,他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64]学习革命老人徐特立、吴玉章“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65]的精神等。毛泽东认为人的精神能动作用是人能够创造环境的根本所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人与环境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根本的指导方法,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发展的社会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做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中,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探讨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创新“环境创造人”的思想

经过几十年的国家建设,中国共产党明确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我国社会环境的科学判断,它帮助人们冲破了精神枷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使人明确了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了人们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的积极性。

第二,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共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强调:“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67]“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6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为人们的精神生活融入了许多新思想,为社会环境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与此同时,一些消极的思想和行为也有了新生的土壤。因此,邓小平又指出:“要两手抓,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两点论。”[69]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重要目标,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建设,其最终指向是人。先进的社会环境能够自生符合自己要求的人,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当权者应慎重看待先进的社会环境建设。

第三,“以人为本”是当代环境发展的主题。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各项工作、优化社会环境的价值标准。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当代社会环境建设的重心。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是直接指出社会环境的建设要“以人为本”。他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70]因此,“以人为本”构建社会环境,科学发展现代环境,是当代环境建设的重要主题。

第四,加强人的精神领域建设,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着人们固有的观念。我们必须要对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增加见识、活跃思想”,但“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施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这种政治图谋是绝对不会改变的。”[71]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市场观念给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减弱。因此江泽民认为,在新时期市场经济建设深入的同时,要加强党的队伍建设,提高人民思想政治素质,防止和抵制腐朽思想和文化的腐蚀,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2.对不同层面的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创新性探索

(1)科技环境。我们国家一直都十分重视科技的发展,并适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依托于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因此,我们要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加强对网络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也是构建先进社会环境的重要渠道。

(2)关于舆论环境。邓小平认为,民主的氛围和宽松的舆论环境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鼓励人们尝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他指出:“我们要创造民主的条件,要重申‘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72]营造有利于人的才能和素质不断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做好统一思想的工作,必须进一步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重要导向作用。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3)关于竞争环境。邓小平认为,竞争环境可以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社会生活中,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增长才能,提高素质。我们一定要“在各条战线上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73]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和责任制,鼓励那些“有创造”“有贡献”的人尽快发展。

(4)关于生活环境。邓小平认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74]生活环境给人的基本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解决了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只有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人的才能、才干才能脱颖而出。

可见,不同层面的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人立体式的生活。做好多层面的社会环境建设将有利于塑造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3.对“人创造环境”思想的深化

邓小平结合中国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经验,指出经济体制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他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75]改革的主体是人,其基本目的就是通过对环境的改造而实现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人们打破传统,摆脱束缚,把“人民”作为社会改革的重心,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指明了方向,也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