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媒介知识研究也开始关注各种新媒体渠道在知识传播方面的效果。根据CNNIC的调查结果[60],中国有7.72亿网民认为寻求信息是互联网的主要用途。在所有网民中,82.8%的网民使用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83.8%的网民在线阅读新闻。其中,有82.9%的用户使用手机来进行信息搜索,82.3%的用户使用手机来阅读新闻。可见新媒体是当代中国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首先我们来讨论网络新闻的知识效果。在此,网络新闻对应英文中的“web news”,指用户通过电脑网页浏览新闻网站获取新闻的方式。其中新闻网站有几种不同类型,既包括一些传统媒体的官方网站(如人民网、央视网),也包括一些独立的新媒体新闻网站(如澎湃新闻、界面新闻),还包括一些门户新闻网站和新闻聚合类平台(如新浪新闻、Zaker新闻)。
很多研究都曾探索网络新闻和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但研究并未得到清晰、一致的结论。Tewksbury和Althaus的实验研究发现[61],《纽约时报》网络版的读者阅读时政新闻、全国政治或国际新闻的频率低于印刷版读者。同时,网络版读者在识别与回忆事实性信息的表现也不如印刷版读者。作者将这种差异归因为网络新闻显著性线索(salience cues)的缺乏。具体而言,网络新闻提供数量巨大的新闻,但是读者却不能从中分辨出其相对的重要程度,因而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被海量内容稀释,无法聚焦。而传统印刷新闻则提供了结构严整的显著性线索(如新闻重要程度按照头版到次版进行排列),读者在阅读时就可以根据这些显著性线索来分配注意力,反而取得较好的认知效果。Eveland和Dunwoody的实验研究描绘了其中更复杂的机制[62]。一方面,网络新闻会促发用户的认知过载以及选择性获取进而抑制新闻使用的知识效果;但另一方面,实验发现设计良好的网页也可以促进用户进行更深入的新闻思考加工,因而间接提高新闻知识获取。在另一项研究中[63],Eveland等三位学者发现网络新闻中的超链接不利于用户从新闻中获取事实性知识,但用户在使用超链接浏览不同内容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把不同领域的信息进行联系,进而增强对公共事务的结构性理解(structural understanding)。
随着互联网媒介逐渐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检视网络新闻对用户的知识效果。近年来,很多研究都肯定了网络新闻对知识的正向效果。研究发现,使用网络新闻与用户的政治知识、健康信息和知识与结构性知识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64]。有学者认为,网络新闻对知识获取的正向效果主要是因为互联网提供了大量信息,而这些来源多样、形式丰富的信息增加了用户接触新闻并获得知识的机会与可能性[65]。
社交媒体也是当下人们获取新闻与信息的重要渠道。在世界很多地方,社交媒体都逐渐承担起新闻分发的功能。在美国,有一半的脸书(Facebook)用户都通过这个社交网站来获取新闻;其他主流的社交平台如推特网(Twitter)或视频平台You Tube也成为重要的新闻渠道。在过去几年,社交媒体在中国也有飞跃式发展。CNNIC报告显示[66],在中国所有网民中,三大最热门社交平台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微博的使用率分别达到了85.8%、67.8%、37.1%。其中微信作为最大的即时通讯/社交平台已成为当下使用率最高的应用。据2018年的统计,微信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10亿。除了社交功能,微信还承载着重要的信息分享和分发功能。各种类型的公众号包含大量的自媒体与专业媒体信息,成为数亿用户的新闻源。自2009年成立以来,微博的发展几经波折,到2018年已积累3.37亿用户[67]。与微信朋友圈封闭的社交系统不同,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社交平台的信息传递功能更为明确——有60.7%微博用户使用该平台的目的为“及时了解新闻热点”[68]。很多学术研究也指出,微博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与观点的新网空间[69]。此外,知识问答类的社交平台知乎和类似传统论坛的百度贴吧也提供信息交换与意见分享的功能。这类具有社交属性的平台共同构成互联网生态环境中重要的信息来源。
据CNNIC《2016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中国的社交媒体用户与新闻用户有45%的重合度。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社交用户也是网络新闻用户。新闻使用与社交媒体使用天然地具有接近性。人们围绕新闻进行社交互动,在社交互动中又可分享和讨论新闻。而社交圈中的朋友因为有相近的背景和相近的兴趣,更进一步加强了新闻信息分享的动机,个体也更容易获得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此外,在社交网络中分享的新闻往往简短、通晓,有些还会以短视频或音频的形式出现,更增加了社交用户从新闻中获取知识的可能。针对新闻使用社交化的趋势,该报告总结道:“网络新闻进入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社交平台成为新闻传播及素材收集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与资讯客户端的协同,极大提升了新闻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另一方面,基于社交的自媒体应用在用户规模方面的优势拓展了新闻素材来源。”[70]
当然,如何将社交媒体新闻行为进行概念化对学者来说是个巨大挑战。首先,社交媒体是一类媒介形态的总称。据韦氏词典,社交媒体指“一种用户可以通过创立在线社区来分享信息、想法、个人消息和其他内容(如视频)的电子传播形式(如社交网站或微博)”。这个定义其实可以涵盖不少网络应用,如早期的邮件组、即时消息工具(instant messaging)、聊天小组、博客、个人空间、网络论坛、在线视频网站、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s)以及微博等。其次,社交网络呈现的信息具有多元形式,如文本、图片、声音与视频。而且用户通常跨越不同平台来分享这些多元形式的内容。例如,我们会在微信平台阅读到一些由专业新闻机构发布的文章,有时候也会在微博上观赏一则病毒式的流行视频(viral video)。最后,社交媒体的信息通常混合了专业生产内容和用户生产内容。一方面,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便于用户生产内容和观点(文字、短视频或照片)——也可理解为广义的公民新闻或参与式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另一方面,受媒介机构雇佣的、经过训练和监督的职业记者所生产的、符合编辑规范的内容也必须出现在社交媒体的信息流中,以争取更广泛的注意力。对于大部分传统媒介组织,将所生产的内容投放到社交媒体已成为一种新的新闻常规(routine)。甚至很多时候,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要优先考虑其在社交平台或移动端的阅读体验。这意味着,社交媒体用户面对的是一个非常混合的内容环境,其中专业内容、用户生产内容、硬新闻、软新闻与观点将以类似的形式、相近的权重出现在用户所订阅的信息源中。表3-1总结了社交媒体内容的一些突出特点。这些混合的特点说明,从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虽然成为一种趋势,却很难从具有统一意义的维度上对其进行概念化。
表3-1 社交媒体内容的特点
尽管社交媒体已成为新闻接收的重要渠道,但对社交媒体新闻的知识效果研究却非常有限。有学者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获取新闻和信息是社交媒体使用的重要功能与满足[71]。社交媒体上的新闻使用行为通常有较高的互动性。在社交媒体使用新闻过程中,同辈群体通过网络化交流相互塑造彼此的新闻议程、兴趣和价值[72]。Lee和Oh在2013年的研究分析了推特网用户的知识获取情况[73]。他们发现,使用推特网对用户知识获取会产生一些有条件的效果。该研究聚焦了一个新闻使用动机变量——定位需求。研究发现,对定位需求较高的人群来说,长期使用推特网与严肃新闻知识正相关,和软新闻知识负相关。但这些显著相关在定位需求较低的人群中却并不存在。Kaufhold等人于2010年的研究探索了用户生产内容对获取政治知识的影响,但他们的研究并未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关系[74]。Dimitrova等人发表的研究系统检验了不同数字新闻媒介对政治知识的影响。研究显示,只有阅读某些类型的网络新闻与政治知识存在微弱的正向关系;社交媒体使用与知识之间没有显著关系[75]。此外,也有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对知识获取的影响更多体现在间接效果上,也就是说社交媒体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卷入新闻(news engagement),或增强对新闻内容的思考加工(news elaboration),进而促进知识获取[76]。总体而言,社交媒体的知识效果缺乏系统研究,仅有的研究也缺乏一致性的结论。
在梳理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渠道的知识效果后,我们亦需要在此总结一下传统渠道与新媒体渠道的主要区别。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才能更好地理解新旧媒体产生不同知识效果的机制。不同媒体产生差异性知识效果可能有多种原因。从媒介形态的角度看,其原因在于不同媒介提供了不同种类的信息形式(文本、声音与影像)的组合方式,而且不同媒介对所呈现信息的组织方式也存在差异(如显著性线索信息、对信息的可控制性和互动性)。从用户的角度看,人们使用不同媒介时养成的独特使用习惯也会产生差异性的媒介效果。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差异在于互动性。互动性大概是媒介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据麦克米兰(Mc Millan)的定义[77],媒介互动性包含五个维度:传播方向(direction of communication)、时机灵活性(timing flexibility)、地方感(sense of place)、控制程度(level of control)以及感知的传播目的(perceived purpose of communication)。具体而言,媒介互动可以包含如下层面:可供选择系统的复杂性、用户对媒介的影响、系统对用户的反馈、对信息使用的监控、增添信息的简易程度以及对人际交流的辅助[78]。整体而言,报纸、电视和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互动性较低。这些媒体并非完全没有互动性,例如,报纸的读者来信板块以及电台的热线节目都可看作传统媒介的互动性。但相比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向单一,信息传递时间较为固定,用户对系统的控制较低,同时系统对用户的回应也较少。相比之下,研究者普遍认为网络新闻具有较高的互动性[79]。例如,网络新闻允许用户在不同新闻间进行任意切换和浏览,用户也可以在灵活的时间框架内去接收这样的信息。用户可以添加评论或转发某些新闻,这意味着用户对系统和内容的可控性较强。进入社交媒体环境,用户与新闻内容的产生的互动性更强。用户除了是信息接收者外,也可参与新闻的生产与发布过程。社交媒体的基础功能允许用户对新闻内容进行点赞、评论、转发等卷入活动。
此外,在内容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闻也有不同。传统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与主流和官方的议程保持一致。但新媒体方面,围绕新闻事件的话题角度和议程都呈现出更高的多元性。传统媒体多为机构式运作,因此其内容也多为专业生产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中,用户生产内容或用户组织内容(user-organized content)大量存在。在使用习惯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也有差异。人们通常在具体而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使用传统媒介,并且围绕传统媒介往往会形成一些媒介惯例或习惯(habit)。例如,很多报纸读者会在固定的时间买报或取报进行阅读,传统电视观众的收视时间和地点也是固定的。但新媒体的使用场景无疑变得碎片化,人们可以在灵活的时空框架内使用新闻。例如,人们在社交媒体的新闻接触通常都是片断式的,也通常与其他类型的网络活动一起进行。综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互动性、内容结构与使用场景上都存有明显差异,导致各自新闻使用的体验不同,这都有可能成为二者产生差异性知识效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