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的发展
2011年“Socialcam”“Viddy”等短视频应用在国外出现,也曾红极一时,但由于当时视频编辑与处理难度较大,短视频分享机制不完善,短视频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率提高、平台内置视频编辑工具简易化,短视频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2012年11月,“快手”由一款GIF动图制作与分享工具升级为“短视频社区”,由此拉开了国内短视频发展的序幕。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秒拍、腾讯微视短视频服务也陆续成立。短视频的风口直到2015年才真正来临。这一年,“小咖秀”“faceu”“逗拍”“小红唇”等定位风格各不相同的短视频平台逐渐涌现。在这股风潮中,如今占领主流市场的“抖音”“VUE”以及短视频新闻APP“梨视频”陆续走上舞台。其中,“抖音”和“快手”以独特的内容策略和算法技术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短视频产品。2017年,国际版抖音“Tik Tok”进入海外市场,引起轰动,一度登上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地APP Store下载与安装量的榜首[64]。
“快手”是我国较早建立起来的短视频平台。“快手”上线之初只是一款GIF动图制作工具。2012年至2013年期间,快手将动图功能扩展为短视频功能,并转型为“短视频社区”。2016年,快手上线了直播功能,其受欢迎程度不亚于“斗鱼”“花椒”等专业直播平台[65]。快手的界面较为简洁,“关注”“发现”与“同城”为用户进入APP后的三个主要板块。“关注”功能给予用户选择权,让用户观看自己关注的用户发布的视频内容,具有“自主性”;“发现”功能通过算法推荐给用户大概率可能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具有“强黏性”;“同城”功能则可以让用户发现自己周围有趣的人和事,具有“亲近性”,赋予了平台社交属性。“快手”平台打出“记录世界、记录你”的口号,旨在让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一名“拍客”,发布自己想发布的视频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快手”平台生产的内容有较为明显的草根属性。在“快手”平台上,很多来自小城镇与乡村的用户通过表达生活获取了大量关注。截至2017年11月,“快手”APP已经拥有了7亿名注册用户,其日活跃用户数超过了1亿,平台每天都有近1 000万条短视频诞生。“快手”的创始人兼CEO宿华曾经说过:“快手最初想要做的事情是希望让每一个人都有能力记录自己,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把自己呈现给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可能让世界发现自己,消减一点点的孤独感,提升他(她)一点点的幸福感。”[66]
“抖音”是字节跳动公司推出的短视频平台,是一款在国内极具影响力的短视频产品。在短视频市场上,“抖音”是一个后来者。“抖音”于2016年9月正式上线,该平台的一大特色是依靠数据和算法向用户推荐其感兴趣的短视频,因而“抖音”用户黏性极强。“抖音”的用户群体及视频风格与“快手”有较大的区别,它将主要用户定位在生活于一二线城市、具有较高学历的群体[67],年龄层上以“90后”和“00后”为主[68]。“抖音”平台上流行的短视频一般都会配以“电音”和“舞曲”风格的音乐,很多歌曲也因在抖音上受用户“追捧”而成为“抖音神曲”。“抖音”总裁张楠曾经说:“音乐其实本身就有很多强表达的因素在里面,很多画面配上合适的音乐,天然会让人产生一种‘美好感’。”[69]相较于信息传播,“抖音”平台的娱乐元素与时尚元素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