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形式的知识生产
短视频并不是一种以知识生产为功能的互联网产品。恰恰相反,短视频的娱乐属性很强,与知识传播看起来格格不入。但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影响力不断加强,视频生产者开始探索不同方向的内容生产策略。在娱乐为主导的短视频环境中,一些拍客尝试提供知识性内容来谋求关注。在“快手”或“抖音”平台上,不乏拍客通过分享知识与个人经验收获大量粉丝。这类知识多为贴近生活需要的常识或实用技能。例如,“李壮壮(法律、反骗)”是某公安局警察在“快手”平台运营的账号。该账号以“铸就防骗长城,擦亮识骗慧眼”为口号,通过简短的视频分享、曝光五花八门的诈骗案件,旨在提高人们的警觉性和防上当受骗的意识。“青岛-飞虎《防身术》”则是一个专注教授简单防身技巧的“快手”号,已经拥有上百万的粉丝。通过直播与短视频,该拍客向观众亲身演示各式防身术招数,并解析其中的要点,视频中也加入了不少搞怪与搞笑镜头。还有不少体育和健身教练通过短视频的方式传授打篮球、滑冰、游泳、健身等技巧。很多律师也会在短视频平台分享简短的法律常识,比如,名为“法律人生”的拍客就会在视频中利用简练的语言快速完成一次“法律咨询”。比如,其视频会讨论“上午结婚,下午能离婚么”“五险一金的作用”“ATM取款时多吐的钱,用还么”“打老婆犯法么”等话题。在“抖音”上,有一个名为“皮皮(教做菜)”的账号,坐拥600多万粉丝。拍客主人是一个小伙子,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普通话,在1分钟之内讲解一道菜的制作过程和要领。一个名为“电工王哥”的“抖音”账号则利用1分钟时间讲解电工知识。例如,其置顶视频就展示了如何用八个开关来分别控制同一个灯泡。还有大量账号传播职场、酒局、人际关系等社会生活中的心得与知识。
短视频形式的知识生产无疑拓展了知识生产的主体。究其原因,短视频是一个生产技术门槛较低的自媒体形式。当下各个平台自带的视频编辑工具朝着“傻瓜式”方向发展,即便没有视频编辑经验的用户也可以很快生产出质量过硬的影像作品。技术和传播的便捷性使多元化人群参与到知识创造与分享中。与网络百科、知乎等平台的知识生产不同,短视频的知识生产有非常明显的草根特征。很多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下沉策略卓有成效——大量三线、四线城市以及乡镇农村用户得以接触短视频产品。于是便可以在短视频平台看到诸如“如何种菜”“如何钓鱼”“如何打理果园”“如何制作美味特色小点心”等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信息。这固然不能排除视频生产者向都市人群展演“乡村情调”的可能,但至少视频形式激发了一些全新的互联网用户成为知识生产者。短视频的形式也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媒介知识的内涵。短视频构建和传递的知识不再是由学术机构生产的系统信息,也不是饱含精英价值的观点性信息,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践性知识。
此外,短视频这种媒介形态也更新了知识传递的方式。首先,视频的形态非常直观,因而格外适合展示实践性的知识和技巧,很多无法用文字清楚表述的内容,通过视频可以生动呈现,用户只要跟着视频动手一起做便能很容易学会。其次,短视频的知识呈现完全摆脱了文字写作与阅读,将口语表达晓畅通俗的优点发挥到极致。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也摸索出传播规律,使得视频表达“易懂”且“有趣”,进一步降低了知识消费的门槛。视频形式的知识传播多结合熟悉的生活场景,因而可拉近“观看者”与“拍摄者”的心理距离。如前文所说,短视频产品整体的娱乐氛围浓厚。特别是“抖音”,其传播的大部分视频音乐属性很强,但这种氛围反而创造出独特的知识传播方式。许多博主在讲解生活小技能或运动知识时配上音乐,令内容显得活泼轻松。以“抖音”号“一点一点学厨艺面点早餐美食”为例,播主会通过直播的方式,配合欢快的背景音乐,向观众传授做面点早餐美食的方法和步骤。
短视频应用属于一种典型的平台,平台在此处更像一种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平台本身并不生产内容,它只是聚合并向用户分发视频内容。与其他平台相似,短视频平台内容分发也依赖算法系统。算法可以根据平台的整体热度、用户的个人偏好与历史行为将更有针对性的内容推送给用户。一般来说,算法会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进而增加用户在平台上停留的时间,也会提高用户的黏性。算法推荐系统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促使用户广泛而无目的地浏览内容。大多数短视频平台都弱化搜索功能,但强化用户在算法机制中去探索新的内容。这无形中增强了用户接触更多元的知识信息的可能。
短视频平台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形式也存在局限。首先,短视频平台深受流量经济影响。在算法机制和泛娱乐化氛围下,获取关注度和流量是短视频制作最重要的重要驱动力,所以短视频的生产通常会极大地迎合用户口味。短视频创作者也会根据用户口味即时调整内容策略,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倾向在视频中添加博人眼球的元素。在流量利益的驱使下,特定阶段的短视频难免有“泥沙俱下”之感。2018年,国家广电总局、网信办、版权局等多个部门开展对短视频平台的整治行动,“内涵段子”“秒拍”等部分短视频平台被永久下架。其次,除算法外,平台还会考虑内容的整体流行度(global popularity),因而经常产生爆款内容,这些爆款模式会成为其他博主竞相模仿的对象,所以短视频平台的内容重复度较高。在短视频知识领域,内容和形式的重复性也很高。以法律咨询为例,平台上会有很多定位相似的博主解答差不多类型的法律问题,甚至连视频风格都较为一致。再次,视频生产倚重用户生产内容,但对海量用户生产的视频内容的审核难度较大。虽然平台可通过算法与人工审核的方式减少平台中的虚假或低俗内容,却无法做到对每条视频内容精确审核。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模式,短视频的知识质量很难保障,甚至虚假信息和谣言也会在平台上流行。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进行过一项有关“短视频谣言”的问卷调查。在参与该次调查的2 006名受访者中,87.7%的人表示看到过“小视频谣言”,而这些谣言主要集中在明星八卦、生活健康和社会安全等方面[70]。最后,由于大量个体用户参与视频创作,影音资料的版权问题在短视频平台中凸显出来。2018年年底,“抖音”曾将百度告上法庭,认为百度公司的“伙伴小视频”中有用户在未经原创作者允许的情况下将其发布在“抖音”上的视频上传至“伙伴小视频”平台。虽然最终因百度及时撤下该视频,法院驳回了抖音的诉讼请求[71],但这也反映出当下短视频的版权保护困境,在网络环境下,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等都能够被无限地复制与传播。一方面,制作者在使用版权内容时受到很大局限;另一方面,原创内容得不到有效保护则会打击内容生产者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