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结论与讨论
本节呈现的分析利用中国本土的数据来验证认知中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三方面的拓展。我们提出的模型基本获得数据的支持,通径分析的结论与回归分析的结果保持一致。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媒介接触量更好地捕捉到了新媒体的知识效果,而媒介注意力则更好地反映了传统媒体的知识效果。关于两种媒介测量方式对不同媒介类型相异的响应方式,前文已有讨论,在此仅作简单复述。整体而言,当代年轻人的传统媒介使用率较低。人们只有在认真地通过这些媒介渠道获取信息时,才会有效地获得知识。而新媒体的使用则非常频繁和广泛,新媒体信息的接触量会导致知识水平的差异。另一个相异的模式在于,传统媒体接触量可以正向预测信息效能,而传统媒体注意力则不能。新媒体的注意力和接触量都不能显著提升受访者的信息效能。这说明信息效能作为一种主观上对知识获取的感知与事实上知识的掌握并不一定呈现一致状态,二者有可能错位。人们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取大量杂多的信息,因而在使用新媒体新闻时不一定会获得“知晓”的信心。新媒体的接触虽然不能直接预测知识获取,却有能力帮人们增加获得知识的信心。对这种“错位”的可能解释是,在人们的认知中,传统媒体依然是“严肃新闻”的传播渠道。相比于浏览网页或者阅读社交媒体信息,人们仍然相信他们可以在使用传统媒体的过程中更有效地获取知识。
我们的模型还明确了定位需求作为一种媒介动机的作用。定位需求本身具有多元意义,它包含新闻兴趣、信息寻求动机与信息处理有关的动机。在模型中,定位需求与媒介使用、信息加工与人际交流都有较为明确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定位需求与新媒体接触量的相关性要高于新媒体注意力,其与传统媒体接触量的相关性则要低于传统媒体注意力。这与我们此前的分析一致。也就是说,当人们有较高的信息需求动机时,他们可能会主动增加新媒体新闻的接触,或者更加积极地注意传统媒体的新闻。这样看来,该模型从侧面解释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知识效果差异产生的机制。
最后,该模型明确了一系列从媒介动机到知识获取的间接影响。这是对前文回归分析所揭示的直接效果的重要补充。在认知中介模型的逻辑基础上,本模型发现了一些通径。比如,研究发现定位需求动机会通过信息加工和人际讨论来正向地影响知识获取和信息效能。定位需求当然也会通过媒介使用的方式间接地影响到知识的获取。从媒介使用出发,媒介使用也会引发更加深入的信息加工或人际讨论,进而间接地提高人们的公共事务知识和信息效能。这些拓展的模型丰富了我们对媒介知识效果影响机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