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电商的发展

(一)知识电商的发展

“沪江高校”“网易云课堂”等平台售卖付费课程,可被看作知识电商的早期尝试。但这时的知识产品还以慕课形式为主,要求用户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情境下进行系统的学习。而且这些平台的课程内容集中在升学、知识技能培训、资格考试等偏实用性的培训内容。尽管这类知识产品已经开始直面市场,但目标群体仍为一些细分群体,还没有发展为具有大众消费潜力的知识产品。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2017年,“知识电商”概念问世。最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电商“得到”于2016年5月上线,随后“知乎”推出了付费项目“知乎live”,网络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全面转向知识付费业务,于2016年年底举办了“123知识狂欢节”,号召人们重视知识的价值。这两个平台也因此明确了知识电商的属性。紧接着许多视频平台也开始运营知识类产品,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纷纷推出了需要额外付费的知识类课程。

“喜马拉雅FM”是知识电商的典型代表。该公司于2012年8月成立,定位是“专业的音频分享平台”。脱胎于网络电台模式,“喜马拉雅FM”平台主要向用户提供丰富的有声读物。最初“喜马拉雅FM”只有网页版,随后很快推出适配IOS系统与安卓系统的手机客户端,适应了移动化媒介消费的趋势。2016年,“喜马拉雅FM”上线付费精品专区;2017年开始探索会员制付费模式。“喜马拉雅FM”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付费知识以音频的形式进行传播。一方面,音频延续了人们在传统教育场景中聆听的体验与惯习;另一方面,音频极大地解放了人的双眼,让知识消费更容易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喜马拉雅FM”创始人余建军在一场讲座中谈道:“我们的愿景就是希望音频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随取随用。”[55]

此外,“喜马拉雅FM”还非常重视自制的知识类音频节目。“喜马拉雅FM”于2018年年初公布了“万人10亿新声计划”,一年投入30亿元扶持内容创作者。以复旦名师傅杰的《论语》课程为例,这门课程在解析《论语》的过程中会结合小故事、当代案例、生活应用等形式帮助人们了解《论语》,并将《论语》精神与当代生活之道相结合。每期的音频内容长度适中,便于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喜马拉雅FM”也重视联合开发热门资源。例如,“喜马拉雅FM”与综艺节目《奇葩说》合作,上线了“好好说话”“情商课”等课程,依靠精致的内容加上综艺本身自带的流量,此类课程往往受到较多的关注。如今,“喜马拉雅FM”已经成为音频平台中的领军者。2018年,“喜马拉雅FM”发布的数据显示,平台的激活用户量已经超过4.7亿,音频内容数量超过1亿,行业占有率高达73%[56]。极光数据的一份有关“喜马拉雅FM”的报告显示,该平台的用户群体中,性别、年龄、地域上分布均衡,可见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广泛影响力[57]